林逋,字和靖(968-1028)。据《黄贤林氏家谱》记载,林氏先祖林登云有四个儿子,于五代时(907-960)从福建莆田迁居浙东,长子林钮居象山,次子林钏居奉化肖王庙林家村,三子林镣,四子林釴迁居黄贤大茅岙。其祖慕此地背山近海,又效汉商山四皓黄公隐迹山林的典故,定居之后,改此地山名为商山,村名为黄贤。村口植木为屏,黄贤溪曲水长流,在商山之麓,村人建商山桥,为出入村中的必经之路。林逋在商山黄贤出生后,不久其父病逝了。幼年林逋好学,诗文过人。村口那座单孔石拱的商山桥更因林处土小时候的一则故事而被人们津律乐道。相传,一日奉化新任知县派人来黄贤通知,说要一百颗珍珠给其丈人祝寿。村里大人们又恨又怕,没有办法,准备一逃了之。七岁的林逋说:“大伯大妈勿要担心,到时我来排解。”三日后,知县带着一班衙役,鸣锣开道而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村口的商山桥上拦住了去路。原来是林逋要知县先对个对子,若对得出,黄贤村愿出珍珠百颗;若对不出,那就请知县空手回衙。知县欺他年幼,满口答应,并要林逋出对子。林逋随口说道:“白杜白鸡啼白昼。”知县一听,心想这上联有地名、动物、颜色、时辰,甚是难对,直到黄昏还没想出好句子。林逋等得急煞了,只听见村里传来狗叫声,便对知县说:“老爷,还是我替你对吧!”说罢,吟出下联:“黄贤黄犬吠黄昏。”话音刚落,林逋便将手中的一颗珍珠抛向商山桥下。县官看到珍珠被抛到桥下,又听了这副绝对,又羞又恼,无话可说,只得悻悻回县衙去了。此后,桥下就名为“抛珠潭”。
林和靖在大茅岙的上林书院学有所成后,便钟情山水、漫游江淮,最后隐居于杭州孤山,与梅、鹤结为终生伴侣。据传,林逋有领养侄子林彬(兄林通次子)侍奉左右。北宋天圣六年(1028),62岁的林逋病逝于孤山,宋仁宗赐号“和靖先生”。而大茅岙黄贤林氏尊称林逋为梅鹤太公。直到明代,奉化名土汪纶到黄贤寻踪,过商山桥入山色苍茫的大茅岙,写下《黄贤》诗:“黄公采芝商洛去,海上孤村倚旧游。晦迹已终奉二世,洁身不入汉诸候。青山窈窕云长在,绿树逶迤路转幽,此处更闻林处土,清风高节继前修。”
到了清代,又有一位诗人吴文江进入黄贤,过商山桥,写下了《访和靖先生故居》诗:“山回路曲白云深,书院依然是上林。不是先生故居处,将归归处更何寻。”(www.daowen.com)
到了同治十年(1871),村民们对商山桥进行了重修,采用块石起拱,前后有10余级台阶,桥长11米,宽2.6米,高5.6米,半圆桥孔跨水7米。此后,从大茅岙迁到商山桥畔的林氏后人逐渐增多。到了1990年,我们寻访和靖先生遗迹时发现,汽车已可开入村中梅鹤剧场门口;而大茅岙已经被冷落,仅存上林书院的残迹。在黄贤,除了商山桥以外,有关和靖先生的遗迹已无可寻访了。
商山桥,奉化林氏先祖慕汉代“商山四皓“隐居典故,迁此定居后,桥名“商山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