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江口街道南浦村的村民告知我们,在西邬和方桥之间有一座“灞桥”。而我们所知道的“灞桥”,第一反应是西安城东20里处的中国名桥。唐代李白写的《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名句,宋代柳永也有“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的佳句。西安的灞桥,据说因二千年前秦穆公在此称霸,改水名和桥名为“灞”。汉唐至宋明,无数帝王、军士、文人、商贾在此赠别饯行。由于灞桥一次又一次倒毁和重建,故又称“销魂桥”。
村人所说的奉化灞桥在方桥镇南7公里的东江之滨,秋水长天之间,犹如一座雄伟的飞虹云梯耸峙。登上桥顶,拨开薜荔野藤,桥额上赫然刻着“灞桥”两字。桥旁的灞桥亭和濡桥渡口仍保持着昔日的原貌。撸舟过江后,对岸暮霭中就是鄞州南乡的姜山镇沈西村和走马塘了。
灞侨沟通着村南村北。经热心农民的指引,我们在村南的猪舍旁发现了一块已经残缺的石碑。据可辨的文字记载,灞桥原称柏树港桥,始建年月不详。在乾隆年代(1736-1795)重修时,慕西安灞桥之名而改为“灞桥”。在嘉庆元年(1796),又一次重修。道光十四年(1834),由奉化县知县捐俸银廿两,发动不少善土募集资金再修。至今,它已历170多年的沧桑风雨了。(www.daowen.com)
灞桥建在沟通县江和东江的一条东西向的柏树港河出口处的软土地基上,以桥下木桩条石为基础,由规整的块石构筑半圆形石拱,形状酷似鄞州西乡的高桥。浦桥长30米,高9米,跨水12.5米,步阶34级,宽度仅4.4米,最后一次重修于公元1834年。而高桥长29米,高6.8米,跨水10.3米,步阶32级,宽度为,5.4米,最后一次重修为1883年。这一比较使我们对灞桥刮目相看,灞侨的建造难度、重修历史及高度都胜于高桥,而宽度比高桥要窄四分之一。因此,登上灞桥大有跨虹上云天之感受。刻在灞桥桥孔南北的桥联也别具情趣,一副为:“诗迹虽堙,犹忆骑驴逸客;虹形已架,不须鞭石神人。”另一副为:“结构新成,浮月半宜邀月姊;继承旧迹,济波中讵骏波臣。”
灞桥,可能借用今陕西东郊著名的灞桥而名,如今静静矗立于奉化的东江之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