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梨洲镇东桥:历久弥坚、秀丽人文景观

宁波梨洲镇东桥:历久弥坚、秀丽人文景观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诗人汪纶诗中“梨洲山”,在浙东四明山的纵深腹地,旧传为神仙居处。从余姚市区乘车往南,过梁弄镇后至四明山镇,途中山路陡峻,四周层峦叠嶂,连岫蔽日35公里。拱中心刻“镇东桥”3字。桥之东堍,即梨洲先生讲学、著书的镇东庵。镇东桥长12米,宽4.3米,缓拱拱矢离水4米,跨水8米。桥造好后,桥屋已数次翻修,而桥基未作重建,据村民说,1988年的猛烈洪水漫过桥面,但镇东桥依然稳固如山,成为挺秀于梨洲的著名人文景观。

宁波梨洲镇东桥:历久弥坚、秀丽人文景观

梨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风景晃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隈。”唐代诗人汪纶诗中“梨洲山”,在浙东四明山的纵深腹地,旧传为神仙居处。三国、晋时代的刘纲、孙绰等都在此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四明山志》卷一《名胜》篇载,“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统)同游于此,偶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梨洲山”。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偕其弟同游梨洲,并在此讲学著作,撰写《四明山志》,此后以“梨洲”为其号,时人也以“梨洲先生”呼之。

巍巍八百里四明山,东南系脉与天台相接,平均海拔600—800米,其中心在余姚市南和鄞州西缘,为浙东姚江、曹娥、甬江的分水岭。

从余姚市区乘车往南,过梁弄镇后至四明山镇,途中山路陡峻,四周层峦叠嶂,连岫蔽日35公里。此地为海拔600米盆地,即为文人墨客军土商贾往返吟咏之“梨洲”。

镇东桥,在四明山海拔600米的山谷中,曾是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讲学处。(www.daowen.com)

梨洲,西通上虞,南连嵊州,东达鄞县,北至姚城,山深林密,堪称“世外桃源”。黄宗羲曾在此讲学的庙下村,因山上建有上庠庙而名。庙下村王姓始祖王存盛在明代初年(1368)自新昌琅溪迁此,今有王姓110户,近400人。源于下甘竹岭的庙下溪流经村中,过下游一里的王姓分支溪下村后,与大茅岙之水汇合,再流入鄞西皎口水库。为沟通庙下村与溪下村的交通往来,庙下溪上曾多次建桥,终因山洪汹涌,屡建屡毁。

明代晚期,庙下村王裕仁召集山民选择了村东的狮山和象山峡谷转角处,避开正面洪峰的袭击,以天然山岩缓介洪峰的冲力,并以山岩为桥基,建造了一座单拱石拱桥。拱中心刻“镇东桥”3字。桥之东堍,即梨洲先生讲学、著书的镇东庵。桥所在处“绝村落之烟火,与古松流水为邻,同猿鸟樵夫为伍”,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镇东桥长12米,宽4.3米,缓拱拱矢离水4米,跨水8米。桥造好后,桥屋已数次翻修,而桥基未作重建,据村民说,1988年的猛烈洪水漫过桥面,但镇东桥依然稳固如山,成为挺秀于梨洲的著名人文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