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三县通衢古桥,黄杨桥,保留古朴风貌,始建于元代

宁波三县通衢古桥,黄杨桥,保留古朴风貌,始建于元代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石村西的黄杨桥,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且是浙东地域少有的始建于元代的三孔石梁桥。由于地处山麓通向鄞县、镇海,可谓三县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往来的便捷要道。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黄杨桥,相传元时,东发族人黄杨建,人呼黄杨桥,后讹为河娘桥”。黄杨桥建造后,方便了镇海、慈溪、鄞县的陆上交通。黄杨桥,因元代东发族人黄杨居此建桥而名,是旧时镇海、慈溪、鄞县的互通界桥。

宁波三县通衢古桥,黄杨桥,保留古朴风貌,始建于元代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在三江口建造周长420丈的州城。城楼南对金峨山,而纵轴线之北15公里外的骡骑将军山,即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保国寺后的马鞍山。

骡骑山之北为今属镇海的汶溪,山之南为今属江北区的费市,山之北是一条横贯东西长达22公里的中大河。该河源于汶溪,经长石村、骆驼和贵驷镇后,从镇海城南入甬江。长石村西的黄杨桥,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且是浙东地域少有的始建于元代的三孔石梁桥。

黄杨村,在今保国寺之东2公里处,旧属慈溪。由于地处山麓通向鄞县、镇海,可谓三县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往来的便捷要道。宋代宝祐四年(1256),浙东制置使吴潜在村东建化子闸。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黄杨桥,相传元时,东发族人黄杨建,人呼黄杨桥,后讹为河娘桥”。在民国时代,该村仍称“何娘桥村”。

黄杨桥建造后,方便了镇海、慈溪、鄞县的陆上交通。在400年前的明代中叶,黄杨村村西的骡骑山麓,有胡氏从余姚迁入。黄杨桥之东,有朱氏从骆驼来此聚居。黄杨桥之西,又有周姓、桂姓、韩姓建宅。至今桥南桥北有150户,共近500人。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黄杨桥重修,即幸存至今的这座金河庵边的三孔石梁桥。(www.daowen.com)

黄杨桥桥面长14米,宽2米,桥面离水3米,南北引桥的桥台各5米。2座桥墩用两头圆形的条石叠砌,中间的桥面微微高起,南北缓坡,不设步阶,可通车马。桥墩上伸出的盖梁仰天石,刻2对镇水鳌首,桥面的两侧各有方形圆头石栏柱和栏板。在桥台的两头,各伸出用整块石料刻成书卷形的压面石,长度近3米,宽0.7米,可起到加固桥台和有利排水的功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此设置在其他石梁桥中还未曾见到。

历经160余年的风风雨雨,黄杨桥的整体构造依然完好,这是由于主体材料选用的是坚韧的鄞县梅园石大料,如其中一块桥面石的长度5.8米,宽1.8米。桥栏石长5.2米,高0.6米,厚0.22米。用于桥墙和桥下的纤道路面,石工精心制作锁梯构造,因此即使偶有碰撞,也不致危及桥身。据村人叙述,在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年代,日军曾在桥上筑碉堡,一次手榴弹在桥面爆炸,石桥却依然稳固无恙。

黄杨桥,因元代东发族人黄杨居此建桥而名,是旧时镇海、慈溪、鄞县的互通界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