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阆风里的古代文士梦幻之地

宁波老桥:阆风里的古代文士梦幻之地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阆,在《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空旷、明大”。而“阆风”一词,在屈原的《离骚》中已出现,可以解释为天堂与人间的超凡世界,据传说是“昆仑山的一个峰名,神仙居处”。古籍《广韵·宕韵》记载,“阆,阆风,昆仑峰名也”。浙江宁海县西店镇有阆风里、阆风台、阆风庵、阆风桥,都是借用“阆风”的含义,而实质是古代文士慕求超凡脱俗的隐逸境界。据史料记载,唐大中十三年(871),“浙江观察使王式遣天龙大将军舒师锡到宁海

宁波老桥:阆风里的古代文士梦幻之地

“阆,在《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空旷、明大”。而“阆风”一词,在屈原的《离骚》中已出现,可以解释为天堂与人间的超凡世界,据传说是“昆仑山的一个峰名,神仙居处”。古籍《广韵·宕韵》记载,“阆,阆风,昆仑峰名也”。

浙江宁海县西店镇有阆风里、阆风台、阆风庵、阆风桥,都是借用“阆风”的含义,而实质是古代文士慕求超凡脱俗的隐逸境界。

据史料记载,唐大中十三年(871),“浙江观察使王式遣天龙大将军舒师锡到宁海平乱,以奇策取胜,不居功,告别众将,入阆风而家”。可见该地早就有“阆风”之地名,也即原居于越地的舒氏迁入宁海之始。

唐末五代,舒氏的长子迁余姚大隐,次子迁奉化城东,他们后来都成为当地大族。舒亶、舒璘即为其后裔。而仍居于阆风里的第三子在此依山傍溪、崇文尚义,以耕读传家。

在阆风里隐居,并以“阆风”为号的,是南宋名土刘倓(1152-?)和舒岳祥(1219-1298),人称“刘阆风”和“舒阆风”。

南宋淳祐七年(1247),阆风里舒斗祥中进土。宝祐四年(1256),舒岳祥登进士。咸淳四年(1268),舒进云登进土。舒氏遂以“阆风”为堂号,载入中国姓氏源流史册。(www.daowen.com)

宋末元初,阆风里文士荟萃,鄞人王应麟、袁确等名士多有往来。元代奉化名士戴表元在诗中写道:“无诗莫入间风里,到却间风那有诗。拾取松风作新曲,归来时向梦中吹。”

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居于间风里牌门舒的舒思昈一支迁居西三里的岭口村。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木桥。因水流湍急,大桥被山洪水毁之。道光丁亥(1827),再建桥棚,但又毁于洪水。光绪十二年(1886),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单跨石砌拱桥,仍用桥名“阆风桥”。

阆风桥,在宁海县西店镇。古人称“阆风”为神仙居处,因此处是宋代文士“舒阆风”后裔聚居处,故建桥名之。

阆风故里的阆风桥至今已历120余年的山洪,但依然完好如初。整桥长16.5米,跨溪7.9米,拱矢高5.3米,桥面宽4.5米,很有利于山洪的顺畅排泄。桥下的拱圈石用长1.7米,宽0.45米的大块石紧密衔接。“背拱而坦”的桥面,南北各有6级石阶,铺卵石和条石相间,每排桥面石板都有燕尾榫楔连。因此,阆风桥左右上下显得浑然一体。《修桥碑记》说:“远望此桥,如玉虹临空。每当月夕,晨风循桥信生,飘飘乎若凌虚而登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