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取“海靖域宁”之意,而古称“缑城”。《辞海》解释“缑”为“系在剑柄上的绳子”,又是我国春秋时代河南省的军事要地“缑氏城”的简称。但在宁海名士储国秀(1235年进士)的《宁海赋》中,已写有“绥城之北,厥壤既岙”之句,这可能是将宁海称为绥城的最早记载。此后,宁海的明代大儒方孝孺(1357—1402)也自号“绥城先生”。
缑城之北16公里的深圳,地处深山溪谷,四面环岭,两水交汇。按字义解释,“圳”即“田间水沟”,或释为“山谷”。据传此地旧有“干柴白米岩骨水,嫩笋茶芽石板鱼”之说,是连接宁海、新昌、奉化、天台四县的通衢。又据传在唐代时已有詹姓聚居,宋代以后有张姓、胡姓、俞姓陆续迁入。至今在绥北第一桥畔已聚居近800户,共2500人,成为宁海西北部的经济文化重镇。
缑北第一桥,“缑”为宁海县的简称,桥处宁海县之北,此桥为宁海城北最大的石拱桥。
缑北第一桥,俗名深圳桥,横跨在源自马岙望海冈的圳水的出口处,与源于大蔡的长洋溪在桥东百米处交汇成凫溪,再蜿蜒东流入象山港。自宋至明清,在圳水之口曾多次建竹木便桥,但都被洪水冲毁。清代光绪九年(1883),由胡姓等善土发起集资建桥,费时6年,遂成今日雄姿。
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缑北第一桥,在县北五十里深圳村,计五洞,长二十八丈,桥势隆起屈曲如虹,两旁有石栏护之。国朝(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成),黄岩陈瑞畴有记“。经实地考查,缑北第一桥的五个桥孔中,以中孔为最高大,达8.5米,跨径达13.米,4个边孔为11-12米,桥身长80米,宽5.5米,由于桥面高出溪床10余米,桥南桥北的引桥各达35米,故桥的总长达150米。桥的左右原有76根高0.8米的石雕栏柱,刻有狮、虎、象、猴等,可惜在1959年至1961年改建公路桥时毁于一旦,今幸存的桥墩为当时原物,且已经修固。桥东、桥西的桥墙上刻有“绥北第一桥”、“光绪乙丑”、“磐石奠安”、“中流砥柱”字样。为了保护古桥,近年来已在桥边新建了一座专供通行汽车的新深圳桥。从此,绥北第一桥卸去了超负荷的承重,成为文物保护单位。(www.daowen.com)
居住于桥边的人们对大桥一往情深。每逢风雨汛期,圳水排山倒海,宽大的桥孔和设于桥墩的分水尖有效地抗御洪峰的猛袭,桥墩上还留有天灯柱和镇水经塔的残迹,可见当年大桥上昼夜交通不绝,曾造福于一方。
在缑北第一桥之北堍,门对圳水和月星山光明寺,旧称隔水庵,又称迎仙庵。曾有文人雅士留下一副柱联:“星山不墨千秋画;圳水无弦万古琴。”
此中的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