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亭,在余姚市南20公里的四明山中,东接鄞州,北至姚城,南通奉化,西达上虞,各有30公里。据清代光绪《余姚县志》记载,齐代孔佑隐居此山,有鹿中矢来投,“佑养其伤,愈而去,乃建鹿亭”。“鹿亭”虽早已无迹可寻,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鹿亭境内山冈起伏,丘陵绵亘,平均海拔400余米,沿溪两岸形成狭长的峡谷地带。其中有李家塔村,处于北溪和晓鹿溪的交汇之处,又是陆路贯通往来的峡谷通道,故自古至今是四明山中的集贸古村,现有近三百户,共千余人。
据《李家塔黄氏宗谱》记载,本村黄氏是明末清初从姚城之南明伟乡李家塔村迁来的一支。明伟李家塔是黄梨洲先生的故里,黄氏为不忘祖业根本,搬到鹿亭山中后,仍沿袭祖地“李家塔”村名,与姚南李家塔同名同宗。数百年来,村中仍以黄氏为主姓,并陆续有王、方、汤诸姓聚居。
李家塔村之南,有条源于大岚山的北溪自西向东与晓鹿溪汇合。在北溪上建有一座古廊桥,初名“会龙桥”,俗称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始建年代不详,从木石的自然风化程度和村民的叙述来分析,该桥大约建于清代晚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桥为1墩2孔,以长5米的6根粗大石柱为墩,南北横向排列,石柱下部打入溪床的岩基卯孔中。墩上再架长5米的“石盖梁”,也凿有卯孔,将6根墩柱连在一起,再在盖梁上纵列10根大木为梁,梁上再铺桥板。这种梁柱式木石梁桥,在我国汉唐时代已普遍应用。李家塔村民因地制宜地应用此法,有利于雨季山洪的顺利排泄,使古桥能保存至今。(www.daowen.com)
李家塔板桥全长28米,宽4.5米,高6米,桥板上又覆盖10间高4米的硬山顶小青瓦廊屋,梁架用抬梁穿斗式,两边的木板护栏高1.5米,起到了良好的遮风挡雨、保护木梁的作用。在桥的南北,各有沿溪通道。桥中心和桥南分别建有天齐殿和白云庵。
李家塔板桥是村民往返南山务农的必经通道。它在青山翠谷之中静静地躺卧了百余年,是余姚市最大的木梁廊桥,如今已被列为余姚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塔板桥,因居此黄氏从余姚城南李家塔村迁入,为不忘祖业,桥仍以“李家塔”为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