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四明山,又称勾余山,为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嵊县、新昌所共辖,其中心在余姚市南,主峰高过千米。唐代李白曾有诗赞道:“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持,青龙白虎车。”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引晋代木玄虚语:“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号日丹山赤水是也。”黄宗羲按:“山接大兰山,形势蟠结,周围三百八十里,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常有云气覆冒于中,凡二十里不绝,……”元末文土曾坚有诗:“四明山名赤水天,灵踪圣迹自天然。二百八十峰相接,其间窟宅多神仙。”
四明山其号“丹山”,由道家炼丹仙升传说而来。余姚城南25公里的大岚镇峙岭村的丹霞地貌,为远古火山岩地层断裂所致,陡壁如围,村如在钵中。一条源于5公里外的赤水溪流经村东赤水桥下,与源于四明梨洲的北溪汇合于白港洞,流入鄞县皎口水库。此地是四明山山水壮美绝佳处,即“丹山赤水”所在。
四明山区余姚市柿林村的赤水桥,有“丹山赤水”摩崖石刻,因此地泥土赤色,故山溪又名赤水,桥也因此名之。
丹山赤水桥隐在峙岭的山谷中,一条陡峻的山道从村中直达谷底,赤水桥东依小岩岭,高达百米的陡壁绵亘数公里。山道可越糖果岭到鄞县境内。峙岭村的后山,即牛家坪狮子岩,形如伏狮,满布奇岩怪石,也有山道西通大岚、上虞和余姚,峙岭村的百余房舍就建造在海拔400米缓坡一隅。据《余姚地名志》载,明代初年,慈溪沈师桥沈氏迁此隐居。至今村中仍以沈为主姓,200余户,共700余人。沈氏祖辈在村前村后植柿数百,一到秋熟,柿红深谷,故原名“柿”林。又据传清代末年,有一群秀才过此,又改称“土林”,后来又因山岩耸峙,名“峙岭”。
峙岭的“丹山”,又表示色彩。黄宗羲《四明山志》记载说丹山原名“杀羊岩,杀羊溃血于此,是丹山赤水之证。”(www.daowen.com)
有丹山才会有赤水。一场雨后,赤红的泥沙随流而下。宋代唐震《留题丹山》诗中道:“深崖瑞水金文澜,绝顶灵槎铁色斑。无限遗踪人莫识,落花香冷水潺潺。”
横跨赤水溪的石拱桥,刻有桥额“赤水桥”。桥拱跨水14.5米,拱矢离水高达10米,桥面宽5.3米。高大的桥拱有利于山洪的泄排,桥下有累累巨石,还有数个深不可测的龙潭。桥面中心铺荷花石板,南北各有10级石阶、4根栏柱。桥之东南丹崖下有三开间土地庙,供往来行人歇脚之用。斗大的“丹山赤水”4个字就刻在庙后崖壁上。
据光绪《余姚县志》载,“赤水桥,峙岭,当明越要道,咸丰九年(1859)里人沈云章募建。”如今,随着现代交通的开拓,古明州与越州的交通早已不便。而这条“出门三条岭,饭包挂头颈”的赤水古道和丹山赤水桥就更稀有人迹往来了。然而,因近年来丹山赤水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赤水桥又成为旅游名胜了。
丹山赤水桥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