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黄竹浦桥-明末先贤黄宗羲故里

宁波黄竹浦桥-明末先贤黄宗羲故里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明清之际,此地是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黄尊素、黄宗羲、黄百竹的故里,故又称“黄竹浦”。大概此地茂林修竹,以竹架桥,故黄氏迁入之前已有竹桥,这一支黄氏支脉称“竹桥黄氏”。他成年后曾数次住在黄竹浦桥畔。黄竹浦桥,明末浙东先贤黄宗羲故里黄竹浦村的不起眼的小石桥,原为竹制,故旧称黄家竹桥。

宁波黄竹浦桥-明末先贤黄宗羲故里

三百余年前的清代初年,文士郑梁拜访梨洲先生的故里,写下了一首《黄竹浦桥》:“百里溪山尽画图,此中绝胜画中无。白龙势劲动离穴,黄竹流迂细篆符。一代孤忠光史册,千秋大业走生徒。应惭廿载停桡客,衰鬓西风只故吾。”

诗人到达的黄竹浦桥,在余姚城东12里的余姚江之南。百里姚江在这里连续两个大弯,与源于四明山北麓的蓝溪和划水在这里汇合,故此地称姚东“三江口”;由于多官船往返,故又称“官埭浦”,简称“浦口”。由于明清之际,此地是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黄尊素、黄宗羲、黄百竹的故里,故又称“黄竹浦”。一座很不起眼的黄竹浦桥,也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据《竹桥黄氏宗谱》载,北宋末年,黄氏先祖为了避乱,从湖北江夏迁居浙东,其中黄宗羲祖父这一支,大约在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迁居“竹桥之西岸”,即今余姚市梁辉镇明伟乡之黄竹浦。大概此地茂林修竹,以竹架桥,故黄氏迁入之前已有竹桥,这一支黄氏支脉称“竹桥黄氏”。元代儒士柳贯诗中有“连延黄竹浦,隐隐见龙堆”之句,可见当时已始称“黄竹浦”。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竹桥黄氏第七世黄宗羲生在黄竹浦,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黄竹”、“竹浦”、“竹桥”。“竹桥黄氏”数百年以来文治武功,科技文艺成果卓著,各代中进土有13人,收录《中国名人大词典》有14人。

曾与“竹桥黄氏”相伴十几代的黄竹浦桥,后来曾屡经迁建和重修,但黄氏后代珍视其为祖宗流芳,至今仍横跨于明伟乡前园村的剡溪一条支流上,俗称“东桥头”。石桥为二墩三孔平板梁桥,桥全长7米,宽1.7米,桥板厚0.3米,中间桥孔跨水3米,两边桥孔跨水1.5米和1.1米,桥面离水约1.5米,原有的石步阶已改变平桥。(www.daowen.com)

刻在桥板侧面的文字,记述着黄竹浦桥的历史变迁。如在桥北刻“黄家竹桥”四个大字,在南侧刻“皇明天启三年桃月重建,清光绪丙戌桂月黄师裳重修”。可见在公元1623年,竹桥已改建石桥。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1998年,“竹桥黄氏”第二十五世、80岁的黄鼎泰老人出资再次修茸,并在桥侧又刻了“竹桥门第依旧,江夏世泽长流”字迹。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黄竹浦人都称他为“梨洲太公”,是竹桥黄氏之中最出类拔萃者,是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代名家。他成年后曾数次住在黄竹浦桥畔。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宗羲86岁时逝世,留下著作百余种、千余卷,“不棺而葬”于黄竹浦南五里剡水之源,即今陆埠镇十五岙的化安山。墓旁一泓清流流向黄竹浦桥,汇入滔滔大江。门人刘宗周《过黄浦吊诗》中“孤棹出江汀,江流去不平。千秋知己哭,一夕送君行”,把我们又带入抚今追昔的思绪之中。

黄竹浦桥,明末浙东先贤黄宗羲故里黄竹浦村的不起眼的小石桥,原为竹制,故旧称黄家竹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