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越窑故里的重要纽带

宁波老桥:越窑故里的重要纽带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洋湖与相邻仅3公里的上林湖,都是著名的越窑群所在地,因此,这座后溪桥为上林湖和白洋湖的陶瓷外运起过重要的纽带作用。这16个字表明,后溪桥是由三位乐善好施的民间女子出资乐助。但由于北宋皇朝的覆灭,中原的连年征战和上林湖越窑技术的相对滞后,辉煌千年的越窑随之冷落,白洋村、后溪桥也鲜为人知。越窑故里后溪桥曾为越窑陶瓷之路延伸到遥远的海外,作出过无声的奉献,它应格外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充分关注。

宁波老桥:越窑故里的重要纽带

也许,它是宁波千百座老桥之中最小、最平凡、最“简陋”的石桥。一块紫红色的长条石,长6米,宽0.6米,厚0.15米,横搁在一条小溪的两岸,就算是一座石桥了。石板上凿有一条条防滑的纹理,近北岸的一角刻有尚可辨认的文字。它默默无闻,貌不惊人,却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承载着厚重历史文明的古桥,真让我们对它刮目相看了。

古桥至今仍没有动听的名字,冷寂地躺在慈溪市呜鹤镇西南的白洋村村后,故人们直呼它为“后溪桥”。由于它仅有一块石板,故又称“独块板桥”。

流经后溪桥下的白洋溪,源于桥南的东榜楮山,溪长3公里,经白洋村后流入白洋湖。

据宋宝庆《四明志》载:“白洋湖,在鸣鹤乡,唐景龙中(707—710)余姚令张辟疆修筑。”现代的白洋湖是一座小型蓄水库,库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白洋湖与相邻仅3公里的上林湖,都是著名的越窑群所在地,因此,这座后溪桥为上林湖和白洋湖的陶瓷外运起过重要的纽带作用。

由于后溪桥的建造年代既无史料记载,又无具体的年代镌刻,所以刻在桥板上的16个字引起了我们的极大注意——“郭十六娘、王五娘、李三娘各施财二贯文”。字为阴刻,每字核桃大小。

这16个字表明,后溪桥是由三位乐善好施的民间女子出资乐助。但考其称呼为“娘”者,是中国汉唐以来女子的统称,而其中的姓和数字,是姓氏加同辈排行次第的表示,在汉唐至宋代,曾广泛应用。如唐诗中就有“答王十二”、“问刘十九”、“送裴十八”等题名。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在宁波市发现的宋代乾道三年(1167)捐资修路碑石中,就刻有“张六郎妣黄氏三娘”的字样。到了南宋以后,表示排行次第的数字多不用,仅用某氏,已婚的女子在本姓前冠以夫姓,如李黄氏、张王氏等。此一习俗直至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才被全面废止,但是至今在港台地区的女子姓名前,仍保留着冠以夫姓的习俗。因此,从后溪桥刻的姓氏行次来分析,这座桥建于宋代或宋代之前。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后溪桥的规制与北宋时代浙江瑞安梓岙龙溪祠堂桥的形式相同,故后溪桥当为浙东最早而一直未经重修的石桥!(www.daowen.com)

后溪桥,其貌不扬,独块石板,却见证上林湖越窑的辉煌。

后溪桥的兴造与冷落,与越窑的兴衰息息相关。自东汉至北宋,是上林湖区域越窑陶瓷的鼎盛时代,尤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在上林湖周围有窑址120多座,其中后溪桥旁边就是石马弄窑群,遗弃的瓷片堆积如山。但由于北宋皇朝的覆灭,中原的连年征战和上林湖越窑技术的相对滞后,辉煌千年的越窑随之冷落,白洋村、后溪桥也鲜为人知。如今的白洋村以董姓为主的200多户人家,早已与制瓷无缘。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名诗人陆龟蒙咏赞越窑的名句。越窑故里后溪桥曾为越窑陶瓷之路延伸到遥远的海外,作出过无声的奉献,它应格外受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充分关注。

宁波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越窑青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