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远绵延涵浩气;水清荡漾吐灵光。”这一首刻在西洋港村一堵老墙上的对联,道出了西洋港的妙处。鄞西平原的这处水乡幽村,既无市镇之尘嚣,又无车马之繁忙,港河纵横,山远水清,村静桥平,人们生活在一片静谧安乐之中。
西洋港桥,因村西有四通八达的河港而名。
大凡鄞州地名中,水面宽阔之处称“洋”。于是这个鄞西古林镇西北的小村,因村西河港交叉,名“西洋港”,村以港名,跨港之石桥也以港名。铺砌在侨上的石板路,沿河向西一直延伸到凤岙和四明山,向东通到村内,再通向黄古林;而桥下的西洋港河,宽达30-50米,贯通鄞西南塘河、中塘河和后塘河,西通凤岙,南至石马塘,东达黄古林,北接集土港。西洋港的水路是如此便捷,难怪西洋港桥畔“积善亭”的桥联会这样写道:
语语言言谁作主;晴晴雨雨总宜人。
波心月映虹垂影;水面风生浪作堆。
从“积善亭”正梁的墨书中,可知此亭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当时亭后建有大乘庵,可供旅人暂住和饮食,而亭前之西洋港桥,原是一座高大的虹梁,即三孔石拱桥。但现在横跨西洋港的是一座三孔石梁平桥,长20米,宽2米。据桥额刻字,由“光绪二十七年(1901)里人重建”。(www.daowen.com)
西洋港港宽水深,且离村半里,地处旷野泽国,所以桥建于河面最宽处,桥东桥西砌筑各5米的桥台作为引桥,而用两头圆形整块长条石彝砌成的桥墩,既减少流水阻力,又便于航舶往来。桥边的凉亭和小庵则因桥在村外而为乘船的村人提供候船的方便。如此精心设计的配套设施,是出于当地人的良苦用心。
据鄞县的地方志记载,在西洋港聚居的陈氏始祖为南宋时枢密少傅陈季之子、广南路观察陈句。宋嘉定二年(1209),陈句自浙南台州临海迁居此地隐迹后,在明清二代子孙繁衍后又有分支。其中一支迁居河南颍州,故在西洋港桥之东的一条河港边上的陈氏宗祠门对上,写有“祖德追临海,颍川家声远”之句。
又据清全祖望撰《宁波族望表》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庆元、台、温路督运总领陈芮之子迁集土港建“楼下陈村”。在清代初年,又有湖广按察使陈槐,同知陈崔、修职郎陈德成等官职。不久前在村中发现的嘉庆丁卯(1807)
的圣旨碑、祠堂内的彩绘戏台及西洋港西的明代陈氏墓群石翁仲,都表明了西洋港陈氏的显赫门第。如今的西洋港村人仍然以“耕读传家”为族训,过着男耕(田)女织(席)的生活。这座西洋港桥,主要是为方便陈氏家族交通往来而造的,而在平时,少有外村人从此过桥,故直至如今,西洋港桥依然孤寂于山光水色之中,西洋港村仍然乐道于水静人宁桥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