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塘桥,又名尚书桥,前者为地名。后者因桥边住过闻尚书,故一桥二名,桥南刻着“尚节桥”。
鄞州西乡古林镇的石马塘,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属“石马里”,为鄞西桃源乡所辖的“一里二村”之一。“一里二村”即石马里、林村和黄古林村。“里”是我国古代城市和村落的人群聚居单位。两千多年以来,一般以25户至100户可称“里”,而现在统称为“村”。石马塘地处鄞西水网地带,村子近河港处,外围筑石塘,故以“塘”代村名之。如今的石马塘因现代陆路交通改道,水上交通萎缩,已成为不足百户的小村,村东仅50米的老街,却依然保留着昔年古老朴实的水乡市集风貌。
石马塘石桥,坐落在古村中心。石板路东七里通黄古林,西三里通蜃蛟弄,而折下的水道可南通前虞埼,北达西洋港。经我们实地考察,这座二墩三孔的石梁平桥,全长14米,宽2.5米,离水2米。由三排纵向长条石铺成桥面,两边设护栏石板。桥下桥墩用长条石叠砌,两头浑圆,既利水流贯通,又便于舟船往返。这座其貌不扬的石桥,朝北的栏板上刻有“石马塘”,并有“嘉庆二十年(1815)里人重修”字样,而南面的栏板上刻的是“尚书桥”三字。
据旧《鄞县志》记载,石马塘桥原名为青阳桥,因桥西建有道家的“青阳观”而名。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青阳观迁建于桥东的街尾,至今,这座单檐歇山顶的古道观虽然已经破败,但还保持着当年灰墙黑瓦所具有的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
石马塘桥,桥北刻着“石马塘”。
与青阳观交相辉映的是桥东畔的羊府庙。它原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是当地村民纪念贤臣羊僎立的神庙,后来经多次修建,至今尚存前后两大殿,内有戏台,外立旗杆,昔日在每年八月廿五、廿六两天演戏。庙前一块百余平方米的临水平地,曾是草席原料和成品的集散地,称“席行基”。每逢席市季节,庙内庙外、桥上桥下,交易昼夜不息。到农历一、六,桥东桥西的石板路和桥下的河港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此即石马塘曾有过的辉煌。(www.daowen.com)
如果从桥东走到桥西,你会发现桥西存有一条30米的街弄,其中有财神殿、泗水亭和施茶亭成一体,为行人遮风避雨。桥边有一块洗衣石板,是嘉庆十八年(1813)的施茶碑。
泗水亭,原是一座水榭。据说是当年闻尚书的母亲观看龙舟竞渡时所造,今虽已改作民居,但水榭遗痕还清晰可见。它与尚书桥一起,使石马塘与闻氏望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鄞县志》和全祖望撰《宁波族望表》载,石马塘是由于闻氏望族的迁入才有了名气。据记载,宋代时,樟村闻唐卿后裔首先迁入石马塘之西。宋代开庆元年(1259),鄞江响岩闻时政、明代时响岩闻万七相继再度迁入,繁衍成闻江岸。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闻江岸闻渊考中进土,后升吏部尚书,赐太子少保,由于当时“吏部统八僚”,其官位显赫,故以“天官”称之。闻渊又以“石塘”为自己的号,故石马塘闻氏名气大振。
继闻天宫之后,他的从弟闻泽在正德九年(1514)也考中进土,官至江西参政。闻泽之弟闻源又在嘉靖元年(1522)考中举人,官卫辉同知、刑部侍郎。其子思学又以诸生入太学,官前军都督府都事署经历等。由于闻江岸闻氏望族的权势和地位,闻江岸的名声就胜于石马塘,于是石马塘桥的桥栏南边又刻了“尚书桥”三字,以此来借闻家尚书的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