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湖皋满目秋,西风吹雨稻花收。凭谁诉与均田使,泽国来年是沃畴。”
在这首宋代杜谟写的《秋过广德湖》中出现的“广德湖”,原在鄞州西乡。公元1117年,明州太守楼异废湖为田,“自是岁有水旱之患”,此后民间便有了“儿子要亲生,买田买东乡”之说。
广德湖虽已不存,但鄞州集土港镇的十三洞桥水域却是昔日广德湖留下的最主要湖迹。其中十三洞桥所在的董家村,即为湖泊河的最宽最深处,水质甘冽,曾用来酿酒,据说这里就是“龙潭”。
十三洞桥,旧鄞西广德湖遗迹,鄞州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清代《宁波族望表》记载,广德湖废湖为田后,在宋代嘉熙年间(1237-1240),慈溪董黯的第43世孙董全八,慕西乡山水幽美,迁入湖泊河西岸的山碧水清处,在此渔樵耕读,世代繁衍,即成董家村。此地有巍巍四明为屏,南北有金山、银山拥护,过河左右有望春、白鹤二山耸峙,村庄以大河相隔,过着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www.daowen.com)
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董家村董澜考中进土,名列“嘉庆乙巳恩科会试第七名”,官授江西新淦县令,后知直隶、临津。董澜离家三十余年,任期政绩显著,两袖清风,老归故里时,万人夹道送行。
由于董家村外的湖泊河阻断了两岸间交通,所以董澜出资率众建造了这座十三洞桥。从此以后,董家村几近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了,附近村人过桥可到童家横、高桥和集土港,于是这里有了“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亩畈,杨柳十八弯”之民谚。
十三洞桥全长53.5米,宽1.77米,有14墩13孔。桥中心微微拱起,铺砌长条石为桥面,不设步阶,可通人畜车马。两侧有护栏石26块,中心桥栏两侧刻“十三洞桥”四个大字。十三洞桥是鄞州最大的多孔石梁桥。我们还发现桥的西堍尚存供夜间行舟的石制天灯柱,还有凉亭和牌坊残迹。在桥西百米的一条河港边,有董澜旧居“进土墙门”。并在其中一户民居家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宽1米,长2.4米的金字木匾,刻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秦瀛”字样和为董澜而立的“会魁”金字。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十三洞桥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村人屠景山、董名燕、施德迈、董承等捐资重修。可见老桥一直得到一代代人的保护。如今,十三洞桥已被列为鄞州区区级文保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