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翠山寺桥:历代兴衰详细记载,现址已迁至山岙

宁波翠山寺桥:历代兴衰详细记载,现址已迁至山岙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鄞县地方志对翠岩山、翠山寺和翠山寺桥的记载十分丰富。《鄞县志》对翠山寺和古洞桥的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包括历代扩建和兴衰的内容。直到清代晚期,翠山寺渐趋衰落。1970年,翠山寺被拆为平地,后改建新洞山村。搬迁前的翠山古洞桥,古称翠山寺桥,是由庄家溪周石匠按宋明原样重建,由秀才汪全开题写桥名。古洞桥,旧称翠山寺桥,因建水库,拆迁到1.5公里外的山岙中。

宁波翠山寺桥:历代兴衰详细记载,现址已迁至山岙

鄞县地方志对翠岩山、翠山寺和翠山寺桥的记载十分丰富。宋代冯温舒《兴建记》载:“四明郡之西山,雄气胜概,盖与雁岩天台之连属也,出郭六十里,林岩秀润,溪流清远,由桃源乡岁输赋于鄞溪,驾长虹以通兰若……”可见当时势如长虹的古桥与兰若(佛寺)共存。

《鄞县志》对翠山寺和古洞桥的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包括历代扩建和兴衰的内容。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寺名改为翠山寺,后来又扩建山门及各殿堂,成为鄞西千僧大寺。直到清代晚期,翠山寺渐趋衰落。1970年,翠山寺被拆为平地,后改建新洞山村。当时村内还留有与寺有关的碑石,但如今因建水库,村已搬迁,古洞桥也搬迁到离原址1.5公里之处。

搬迁前的翠山古洞桥,古称翠山寺桥,是由庄家溪周石匠按宋明原样重建,由秀才汪全开题写桥名。民国十二年(1923年),李声雷再修此桥。桥下的碧水,源出大雷溪,流经武陵、桃源溪,注入原广德湖。桥上古道向东可越江村岭经庄家溪村至林村或凤岙,是昔日进四明山的主道之一。进入现代以后,如今,桥上已少有行人来往,但古桥既是翠岩山千年变迁的见证,又是交通水利之枢纽,更是鄞县古代造桥史上有代表性的杰作。因而在建造溪下水库时,政府不惜花巨资对古洞桥进行整体搬迁。

古洞桥,如彩虹临空。宋代始建于翠山寺前。(www.daowen.com)

古洞桥的整桥长度为30米,桥拱跨水达17.5米,拱矢高度为7米,桥拱以开凿江村岭岩基为桥础,桥基上叠砌大石为拱圈,拱与桥几乎贴平,称为薄拱。桥顶之宽度为3.5米,桥堍的宽度为7米,侧面看如一座稳固的城堡。桥面呈八字型的步阶,两边分别为29级和37级。如此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建造,既符合拱矢力学原理,又适应大雷山洪水泄排,故明代工部尚书杨守随《游翠山》诗中有“百尺危桥听堕叶,千层洞壑看流花”之句。

古洞桥,旧称翠山寺桥,因建水库,拆迁到1.5公里外的山岙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