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光溪桥:历史悠久,曾是鄞西军事要地,如今重焕美景

宁波光溪桥:历史悠久,曾是鄞西军事要地,如今重焕美景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光溪镇、光溪水、光溪桥,既是鄞西军事重地,又是水陆交通要冲,更是滋养鄞西和明州城区的生命之源。光溪桥的镇水龙首八面威风。光溪上之许家桥,因桥旁有许家弄而名。许家桥正式定名为“光溪桥”。光溪洞桥全长40米,宽4.5米,桥孔跨水为12米,拱矢高度6.5米。(老照片)重建后的这座四明首镇光溪桥,采用的石材是当地产的“小溪石”。近年来,光溪桥下又恢复了清流。

宁波光溪桥:历史悠久,曾是鄞西军事要地,如今重焕美景

鄞江西去接它山,百里长堤几曲湾。睛日放舟真乐事,远处无数点苔斑。光溪山水甲明州,花竹禽鸟事事幽。阅尽西南行乐处,无如此地日狂游。

在这首清代宁波史学家万斯同写的《鄮西竹枝词》中,邮西光溪上下的灵山秀水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光溪又名小溪,这是与入江的“大溪”(鄞江)相对而言的。桥名、村名、镇名都以溪名之。

清雍正《宁波府志》载:“小溪镇,唐日光溪,在县甫句章乡,元立巡检司于小溪。”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的光溪:“源出四明,经蜜岩,汇天象岩,至它山堰,分流入旧桥,灌桃源诸乡之田”。可见光溪镇、光溪水、光溪桥,既是鄞西军事重地,又是水陆交通要冲,更是滋养西和明州城区的生命之源。

光溪桥的镇水龙首八面威风。

史料记载中的光溪,为浙东最古的重镇。东晋隆安四年(400),当宁波三江口还是一片潮涨潮落之地,四明山口的小溪已为古句章县县治。隋代统一中国后,于公元589年,把浙东疆域的鄞、鄮、姚三县合并归句章县,小溪镇为管辖浙东地方的明州州治,因西有它山,故称它山镇。直到唐长庆元年(821),古明州州治从它山镇迁入三江口(今宁波市区),小溪仍为鄮县县治,此时始有“光溪”之称。

唐大(太)和七年(833),县令王元暐为根治勤西水患,筑它山堰,浚南塘河,将四明山之来水分流入江河,其中小溪一流入南塘河,当时横跨光溪已建有木桥,即许家桥之前身。

山明水秀之光溪两岸,曾是鄞西诸多望族聚居之所。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文中说,“碧瓦朱甍,翠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光溪上之许家桥,因桥旁有许家弄而名。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宁波府志》已有“许家桥,南达鄞江桥,北达后隆”的记载。(www.daowen.com)

明代嘉靖三年(1524),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疏浚光溪,建造了一条长120米,宽5米的曲尺形堰塘。堰塘之北开水道,将原木桥改建为石拱桥,这样既利于泄洪,又便于光溪两岸交通往来。许家桥正式定名为“光溪桥”。

清代嘉庆三年(1798),光溪桥又作了一次修缮。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溪桥两岸的哪江桥已是上万人口的郅西首镇。每逢二月二纸会,三月三庙会,六月六稻花会、七月十五兰盆会等传统节日,狭窄的桥身已难以容纳摩肩接踵的人群,于是光溪桥的规模又扩大了一倍,即成为今天鄞州最长、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光溪桥又称光溪洞桥。光溪洞桥全长40米,宽4.5米,桥孔跨水为12米,拱矢高度6.5米。桥面铺荷花石板,置14块栏板,16根栏柱,刻有4只石狮。南端有石阶28级,与官塘墩相连,设有渡船埠头。北端有石阶25级,与光溪老街相接。朝东的桥额为“光溪桥”,刻有嘉庆和光绪年的二次重修时间。朝西的桥墙上有“四明首镇”四字的桥额,在一对镇水鳌首的下方刻有一副桥联:“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光溪桥,又名小溪桥,旧称许家桥。来自四明樟水清流过桥后流入南塘河直达甫城。(老照片)

重建后的这座四明首镇光溪桥,采用的石材是当地产的“小溪石”。该桥砌筑规整,其中桥拱用9块拱形的大条石竖砌,每块高2米,宽0.6米。间隔横向的长条石,起到了增强桥拱刚强度的作用。高大而结实的桥拱和桥墙,有利于四明洪峰的泄排。据老一辈回忆,1956年的一次特大山洪,排山倒海的溪水没上桥身5米,光溪桥仅露出1米余的桥顶,但依然挺立在风雨惊涛之中。

公元1976年,电影《难忘的战斗》在光溪桥拍摄,几里长的火把映红了光溪桥,这又是光溪两岸村民难以忘怀的动人情景。

改革开放以后,因光溪桥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重建了通行汽车的新光溪桥,老桥就逐渐被冷落。近年来,光溪桥下又恢复了清流。“日暮动游情,光溪泛棹轻。水流山不住,人去月同行。”光溪桥将再现清代文土范原诗中的幽美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