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仑石湫五板桥:宁波老桥见证北仑平原的沧桑变迁

北仑石湫五板桥:宁波老桥见证北仑平原的沧桑变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源于阿育王山的璎珞河和源于太白山的盘溪在石湫村石塔山下交汇后,流经五板桥,汇向柴桥穿山斗门硬入海。因此,石湫村的五板桥,客商云集皆交汇于此。据宝庆《四明志》载,五板桥即“石湫市桥,县南三十里,宝庆二年重建”。石湫五板桥虽其貌不扬,但见证了北仑平原的沧桑变迁。

北仑石湫五板桥:宁波老桥见证北仑平原的沧桑变迁

“蜿蜓水沟穿芦丛,茫茫海滩涉潮涌。天怒水狂生灵忧,嘱民浚渠筑堤垅。”这首由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诗,是他在任鄞县县令期间写的。当时的石湫村,归属鄞县灵岩乡,是鄞东太白山北麓的山隅水村,时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

为了根除鄞县的水患,王安石一到任就专程去海滨考察。在他的《鄞县经游记》中写道:“辛巳(1041),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

“石湫”之“湫”字,《辞海》解释为“低洼地或水塘”。至今,石湫附近尚存前(徐)洋、后洋、唐家湾等老地名。可见在千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处芦花荻荻、潮起潮落的咸潮出没地。王安石石湫之行后,便发动民众建造了一条全长15公里的海塘,起到了外捍海潮、内蓄淡水的功能,民众起名“王公塘”或“荆公堤”。据成书于公元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载,不毛之地的石湫已成为“石湫市”、“石湫浦”。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原籍河南淮阳的王氏迁入石湫定居,成为石湫的大姓。至今,祠堂门口石柱上还刻有“淮阳遗派家声远,湫水分流世泽长”之句。

五板桥,桥面铺五块石板而名,始建于宋,据称当年王安石在鄞东治水时过此桥。

上述对联中的“湫水”,即石湫河。千年之前,它是一条小沟,经王安石筑堤疏水,成为贯通北仑平原的主流。源于阿育王山的璎珞河和源于太白山的盘溪在石湫村石塔山下交汇后,流经五板桥,汇向柴桥穿山斗门硬入海。因此,石湫村的五板桥,客商云集皆交汇于此。王安石在石湫考察时,也在桥上留下了多次往返的足迹。(www.daowen.com)

据宝庆《四明志》载,五板桥即“石湫市桥,县南三十里,宝庆二年(1226)重建”。由此可知,它必定是为了适应逢五逢十石湫市的崛起而扩建的。紧靠石湫的“王公塘”,在此后数百年间,又补建“石公塘”、“金公塘”、“千丈塘”等。石湫市,终于在清代以后成为内陆平原的山村市集,“湫”的意义已经不存,而此时濒海的大硬和新碶的相继繁荣,又使石湫为之冷落。

五板桥在乾隆十六年(1751)又再次重建。又据刻在桥额上的“癸亥重修”字样可知,它曾在1933年再修。如今,五板桥又增加了一块桥板,每块石板长5米,宽0.58米;整桥长12米,跨水3.5米,离水3米。在石湫河上又增建了与桥并列的水阁亭,为当年财神堂,今已改作民居。

石湫五板桥虽其貌不扬,但见证了北仑平原的沧桑变迁。桥上桥下演绎过的历史兴衰,仍留给后人悠远的遐想。

不幸的是,2007年一辆大型机动车过桥时,把桥面石板轧毁。于是,该侨后被改建为水泥梁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