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的古镇学宫泮池桥:保存完整

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的古镇学宫泮池桥:保存完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着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自唐开元二十六年起,为古明州慈溪县的县治。在县城中轴线上靠中心位置的孔庙,始建于雍熙元年。北宋庆历八年,县令林肇迁建今地,将孔庙与学府合一为学宫。当时鄞县县令王安石推荐学者杜醇到学宫来讲学,使得学宫中的礼制性配套建筑泮池和洋池桥也同时建造起来。至今虽经历代的多次修建,但仍是目前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学宫和泮池桥。

有着国家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起,为古明州慈溪县的县治。在县城中轴线上靠中心位置的孔庙,始建于雍熙元年(984)。北宋庆历八年(1048),县令林肇迁建今地,将孔庙与学府合一为学宫。当时鄞县县令王安石推荐学者杜醇到学宫来讲学,使得学宫中的礼制性配套建筑泮池和洋池桥也同时建造起来。至今虽经历代的多次修建,但仍是目前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学宫和泮池桥。

“崇文”的学宫又称“文庙“,与“尚武”的关庙相配置。自宋代以来,县一级以上城镇普遍建立。古慈溪县的学宫占地十亩,四周围以红墙,正面嵌“宫墙万仞”四个大字,左右门墙上有“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石碑,泮池和泮池桥就建在入口第一道门——棂星门后,只有过桥后才能进入大成殿及其他配套建筑。

中国文字中的“泮”字,是一个专用于学宫的文字。《辞海》解释为西周时代诸侯设置的大学称“泮宫”,而学宫前的水池称“泮池“或“泮水“,意即“泮宫之池“或“泮宫之水”。泮池的形状规定为半圆,有“半于天子之宫也”,合“半水”之意。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单洞不等,被称为泮池桥。宋代罗炳日:“州有序,国有学,跨于泮水辟雍者,即以泮桥名之。”

明代《宁波府志》记载的慈溪学宫,”外为泮池,跨以石桥一”。可知当时的泮池上仅有一座石桥。在明清各代重新修造时,才增为三座。现存的慈城泮水桥为三座一组,是中间桥面缓缓高起的三孔石梁桥,重建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年沧桑。(www.daowen.com)

古镇学宫的泮池桥,又称玉带桥。泮池东西长33米,南北的宽度为6米,半月形,四周有36根雕有荷花的栏柱和栏板。南北向的三座泮水桥,中桥长7米,宽2.7米,高1.2米,以直竖条石为墩,面铺石板,两头设5级石阶。小桥与中桥相距4.4米,各长6.5米,宽1.6米,缓缓拱起,无步阶。

在昔日科举朝代,进棂星门过洋池桥是件很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有在规定的祭孔节日或官员到任离职、生员入学、考中科举等,才开中门,而平时只有七品以上的县官才有资格走中门中桥。因此,“入泮”是古代文人一生梦寐以求的希望。

江北慈城泮池桥,又称学宫桥。我国特特的统一规制,县级以上才可设孔庙学宫,宫内建桥1-3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