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甬水,宁波城南的标志性古桥

甬水,宁波城南的标志性古桥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甬水,明代成化《宁波府志》称为“南塘大河”,是古明州“三江六塘河之一”。南塘河源出它山,止于明州城内,长达25公里,其间过许家桥、惠明桥等十四座桥,而甬水桥,为南塘河到达城南的最后一座高拱石拱桥,故又称“城南第一桥”。

甬水,宁波城南的标志性古桥

据成书于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明州城由唐末刺史黄晟所筑,宝庆二年(1226)胡桀重修,开十道城门,其中南日“甬水门”,有“水门通漕运”。

这条从城南入城的甬水,经过甬水门旁的“水门”(又称“南水关”),止于日月二湖,成为滋育古明州城内的生命之水。甬水,明代成化《宁波府志》称为“南塘大河”,是古明州“三江六塘河之一”。南塘河源出它山,止于明州城内,长达25公里,其间过许家桥、惠明桥等十四座桥,而甬水桥,为南塘河到达城南的最后一座高拱石拱桥,故又称“城南第一桥”。

据宝庆《四明志》载,甬水桥原名“夏家桥”,“县南五里,元符三年(1100)建“。可能因当时有夏姓居于此而名,在明代才正名为“甬水桥”。桥的东堍即南塘官道,又称“接官亭大街“。明代天顺二年(1458),确定“甬水桥里”的“南塾墟”逢三逢71为市集,称“长春门外南郭市”,俗称“三市”,是当时鄞县最大的集市,一直延续至今而不衰。水陆平行的南塘路,经栋社铺后始分两路,往南去奉化、台州可经北渡、南渡,有水路相继,往西去四明山则继续沿南塘河航行,可直达四明首镇鄞江,甬水桥故曾称“下驶桥”。

甬水桥,又名夏家桥,旧时宁波城南第一桥,四明山水源源从桥下进入城内月湖。

据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成书的《宁波府志》记载,“甬水桥,俗名下驾桥”。据说有皇帝过此桥而名。从南塘路过甬水桥,经尹江岸可到祖关山和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的崇法寺。清代诗人徐兆昺《城南泛舟》诗中道:“山椒藏古刹,门对野塘秋。树底通斜径,桥边暂系舟。”

甬水桥全长23米,桥顶宽2.75米,桥堍宽5米,这是在光绪己亥(1899)最后一次重修时,有意将桥面修成上窄下宽的八字状,有利于集市人群来来往往。桥面中心按惯例铺一块0.9x0.8米的荷花石板,东西各28级石阶,南北桥栏5块,6根桥柱上刻莲花,南北桥墙各有一对镇水龙首。尚可辨认的桥联贴切地反映出桥与水的来龙去脉,北面一联为:

“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南面一联为”瑞气来它山,横亘南河成集市;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www.daowen.com)

用规整条石砌筑的甬水桥,拱矢离水4米,拱跨水7.8米,可容官船宽畅地往返。千余年来,甬水桥一直成为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津。据198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甬水桥下南塘河年客运6000人次,货运60吨,每天有40班航船从甬水桥下通过。

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陆上交通的发展,甬水桥上下显得空前冷落。如今,古老的石桥已作为文物保护。桥东数十步的南塘官道(现称南郊路),还保留一大段石板道和一座长10米,宽3.5米,高4米的路亭,亭柱上还刻着光绪丁丑(1877)的两副亭联,读来颇感亲切:

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

况瘁征夫予焉戾止;倭迟周道讫可小休。

甬水桥的桥联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