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金鸡桥:蓄水利民,历经百年

宁波金鸡桥:蓄水利民,历经百年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遇枯水季节,金鸡桥下却碧水荡漾,因为滚水堰和泄洪闸起到良好的蓄水阻咸作用,使金鸡桥上下游的数十个村庄、几千亩良田尽得其益。250余年以来,金鸡桥和配套的堰闸,惠及十几代人,真是“蓄一溪三十里之水,化脊土为膏垠”。金鸡桥桥墩分水尖有力抵御山洪的冲击,至今仍坚如磐石。金鸡桥全长28米,桥面宽2.3米,高2.5米,为6孔5墩石砌平桥。为保存和弘扬金鸡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桥已被列为鄞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金鸡桥:蓄水利民,历经百年

鄞州塘溪镇邹溪村东、岐头岭西麓的金鸡桥,原名金溪桥,曾是连接鄞东平原,通向象山港入海口的水陆要道。桥下的溪水,由源于梅岭山的梅溪和亭溪汇合后,到此又分成两流,一流翻越宽17米,长12米的石砌滚水堰,缓缓泄入大嵩江;另一流沿着桥畔的山岩碶闸,源源流向咸祥河。如遇枯水季节,金鸡桥下却碧水荡漾,因为滚水堰和泄洪闸起到良好的蓄水阻咸作用,使金鸡桥上下游的数十个村庄、几千亩良田尽得其益。250余年以来,金鸡桥和配套的堰闸,惠及十几代人,真是“蓄一溪三十里之水,化脊土为膏垠”。

金鸡桥桥墩分水尖有力抵御山洪的冲击,至今仍坚如磐石。

金鸡桥,在谑溪镇东面梅溪出口,因桥靠金鸡山而名,桥的下游建有水闸,是旧时的水利配套设施。

鄞东大嵩、咸祥一带三面环山,大嵩江横贯东西,是历史上的易洪易旱区。据《鄞县志》和有关的碑记记载,金鸡桥和堰闸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是当时36岁的郅县县令杨懿为治理鄞东大嵩江流域的水旱之患而兴造的水利工程。“水利既修,则田畴日辟,户口日殷。”金鸡桥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由于古桥设计合理,建造精良,直到如今除部分桥面石板少了数块,石桥栏杆失去几根以外,桥的整体结构仍完好如初。(www.daowen.com)

金鸡桥全长28米,桥面宽2.3米,高2.5米,为6孔5墩石砌平桥。桥面用长达6米,宽0.6米,厚0.35米的长条石铺设。从桥面上留有的桥栏孔痕迹来看,当初此桥曾设有护栏。厚实的桥墩迎水方各设分水尖,且迎水方各刻1个镇水龙首;其中,下游一方桥墩上面刻成鱼尾造型,如此形状的镇水兽在其他桥梁上则很少见到。

近年来,由于郅州东乡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古金鸡桥下游近百米处新造了宽畅的水泥公路,还配套新建了通行汽车的新金鸡桥,因此古老的金鸡桥就稀有人迹,显得分外寂寞。但桥下堰坝和引水碶闸,还在继续造福于我们这一代。为保存和弘扬金鸡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桥已被列为鄞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