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西岸、宁海县北的西店镇,有鄞(县)台(州)古道和横贯流入象山港的五市溪、紫溪和凫溪,三横一直成为“王”字,而在“王”字中加一点,就成“玉”字,这一点,就是如今的宁海县璜溪口村。
“璜”是璧形美玉,璜溪是紫溪的雅称,而璜溪口的古廊桥。恰如装点在美玉身上的一颗明珠。由于它处在村子的东面,故称“镇东桥”。
镇东桥,地处象山港西岸,桥东可眺望象山港白帆点点,故名镇东桥。
据璜溪口《邬氏南大房谱》记载,璜溪口外的象山港称为“铁江”,而璜溪口村又称“江瑶”,“瑶”也是美玉的意思。南宋时迁入璜溪口的邬氏,至今已繁衍成3个自然村,近1300户的大族,因此又有“十里江瑶邬”之称。其中镇东桥所在地的“桥棚村”,在明代始建,以桥上建有棚廊而名。镇东桥是连接三个大村的枢纽,当地人把镇东桥称为“棚桥”;又因能避风遮雨,故又名“风雨桥”;其实,它在700年之前的原名为“镇源桥”。(www.daowen.com)
横跨于璜溪口的镇东桥,全长21米,宽5.2米。桥下仅有一个石砌桥墩,高5米,2个桥孔各跨5.5米,桥上建有7间相连的廊屋,硬山顶屋面的南北,砌有观音兜式的廊墙,南面门额上刻有“潮涌澜回”,表示桥下象山港海潮出没;北墙刻有“焕彩垂虹”,因此这里成了古璜溪口的“紫溪八景”之一。清郭时通有诗碑日:“桥外彩虹卧紫波,金山佳脉衍四科。紫水为琴皆音乐,满眼望去风景多。”
长达8公里的紫溪发源于村西海拔763米的莲花峰,风雨季节溪水猛涨,汹涌奔腾的流水从桥下流入象山港,结果镇东桥屡被洪水冲毁。据记载,镇东桥在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同治十一年(1872)曾因两次水灾冲毁而重修。公元1971年以来,又经3次台风而再次重修。我们眼前的镇东桥是在1983年重修的,人们可以在古风淳厚的廊桥内乘凉织网、品茶饮酒,也可在此远眺象山港白帆点点,近听璜溪口渔歌唱晚,品赏紫溪上竹筏凌波,无论春风秋雨,镇东桥都别有诗情画意。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的宁海县令徐恕,曾在此写下了“半舸斜阳晒网还,风味犹存二月时”之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