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大涵山桥:400年抗洪史诗

宁波老桥-大涵山桥:400年抗洪史诗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鄞州东乡数以千百计的古桥中,以东吴镇的大涵山桥为最早,且是鄞州或浙东罕见的薄墩三孔石梁桥。如果从刻在桥上的“万历戊戌冬吉旦”字样来证实,大涵山桥至今已抗御了400余年的数百次的山洪狂涛,至今巍然屹立。人们为大涵山桥精密合理的科学构筑而大唱赞歌!大涵山桥又是邮东水网的重要咽喉,从鄞东第一高峰太白山的洪水汇入三溪浦,流经东吴镇,过大涵山桥后与小白河汇合,又分成三路通向古明州鄞东七乡。

宁波老桥-大涵山桥:400年抗洪史诗

在鄞州东乡数以千百计的古桥中,以东吴镇的大涵山桥为最早,且是鄞州或浙东罕见的薄墩三孔石梁桥。如果从刻在桥上的“万历戊戌(1598)冬吉旦”字样来证实,大涵山桥至今已抗御了400余年的数百次的山洪狂涛,至今巍然屹立。

大涵山桥位于鄞东水乡五港口,桥墩伸出兽面狰狞生畏。

大涵山桥坐落在鄞州东吴镇史家湾与生姜漕村之间,地处太白山余脉大涵山麓,故名“大涵山桥”。它曾是古代东吴村通向五乡碶、明州城和镇海口的水陆要冲,曾为鄞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默默地作出了千余年的贡献!

大涵山桥全长15米,桥面宽2米,南北步阶各12级,两边的桥下各有纤道,而最有特色的是仅以二排厚15-20厘米的10块石板作为桥墩来承受整桥的重力。由于桥墩石板上与桥面石榫接,有利于洪峰的迅速泄排。虽然10年前大涵山桥的桥墩石曾被钢木船撞断了2块,但经修复后至今仍然支撑着古桥。人们为大涵山桥精密合理的科学构筑而大唱赞歌!

邮州大涵山桥在新旧《鄞县志》中都记载为“初建于唐”、“李泌所建”。明代成化《宁波府志》载,“西达瓶窑,东达小白桥”。北宋大观二年(1108),鄞县史氏望族之祖史诏偕母曾隐于大涵山下。在南宋时代,官船往来,桥畔的接官亭和桥下的双重纤道,就是这个时代繁荣兴旺的见证。(www.daowen.com)

大涵山桥又是邮东水网的重要咽喉,从鄞东第一高峰太白山洪水汇入三溪浦,流经东吴镇,过大涵山桥后与小白河汇合,又分成三路通向古明州鄞东七乡。其中后塘河直达甬东,小浃江从镇海口人海。因此,大涵山桥外的五水交汇处,又称“五港口“,水面宽达50余米,深达3米以上。但每当风起云涌,五港口浪涛汹涌,舟船屡遭颠覆之危,故这里又有“虎关”之称。桥墩上仰天石两头,各刻有一对狰狞凶猛的兽面,面对来船,不禁使人望而生畏。在风平浪静时日,伫立大涵山桥上别有一番风味,难怪清代鄞县文士董缙恒在诗中写道:“合杳群峰绕,荒村数点烟。黄飘辞树叶,青见出山泉。平野收残雨,长河泻远天。永怀庐墓志,渔钓淡忘年。”

其貌不扬的大涵山桥,仅从宋代绍兴十八年(1148)至1988年的840年间,就经受了大型风暴77次,其中明清两代有54次。在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太白山山洪暴发,“舟可城上行”,大涵山桥被淹没在狂涛之中,桥身受到一次损坏。在公元1589年,人们对古桥作了修缮。清代道光二年(1822),“太白山崩,东钱湖决,平地水高五六尺”,已成为“海中鱼鳖”的大涵山桥却安然无恙。在1966年的15号台风中,汹涌的太白洪水漫过大涵山桥,桥体如水上浮萍,桥面左右摇动,但洪水过后,大涵山桥却仍然完好如故!

在前几年建造高速公路时,人们为了保留古桥,不惜花费重金兜了一个大圈子。如今,公路大桥与千年古桥仍紧紧相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