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中心,是以河川为命脉的农耕文化。姚江之滨的福泉桥,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与有着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遗址隔江相望。古桥与姚江相依,孕育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承载过厚重的历史使命。
福泉桥,桥边有福泉山,有秦汉名士黄公之墓。桥边渡口原称“萸墓渡”,即今之河姆渡。
姚江之滨的河姆渡,民国《芦山寺志》称“黄墓渡,俗讹河姆”。今立于江畔渡口的《黄墓渡碑记》中记载,黄墓渡是古慈溪过姚江的九大渡头之一,“黄墓者,汉四皓黄公之墓在焉”。
黄墓渡、黄墓市、黄墓山,在宋宝庆《四明志》中都有记载。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相传汉黄公葬此。”黄宗羲《四明山志》也记载:“其山带江,有覆船号,有大里黄公墓。”因此,清代文士王渥有诗道:“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凉生古井春波绿,秀拥层峦夕照红。”
黄墓山曾称“覆船山”,因姚江水道在山下拐弯,船只时常出险,昔清人俞挺芝《黄墓渡》诗中有“覆舟山外云郁葱,崒然遺冢传黄公”之句。由于山名不吉不雅,改雅称谐音为“福泉山”。福泉山下的石拱桥,就名为福泉桥。
白云桥桥柱(www.daowen.com)
福泉桥下的河道,源于十里外的南山,即大隐镇芝林,经陶家村、黄墓市(现称河姆渡村),从桥下泄人姚江。但在清光绪《慈溪县志》中,福泉桥仍称为黄墓桥。
据村人介绍,原河姆渡村十日两市,逢四逢八,米店、钱庄、旅舍,南北货应有尽有。隔江的浪墅桥、罗江、新浦等村的村民,摆渡来赶市。东边的大隐和西边的车厩也到此买卖。因此福泉桥上下,河姆渡村内外,每逢市集,人群熙熙攘攘,项背相望。又由于福泉桥是当时浙东驿道中的其中一段,故住来于福泉桥的客商驿夫昼夜不绝,而一江之隔的北岸,却分外的宁静和冷寂。
1973年,河姆渡遗址被偶然发现,这彻底改变了黄墓渡南北的命运,举世瞩目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堀起和福泉桥河姆渡村的寥落,成为鲜明的对比,发展辉煌的机遇却与福泉桥无缘。
如今的福泉桥,冷冷地静卧在一条已经废弃的河道上。石拱桥全长17米,桥面宽2.5米,桥堍宽3.5米,东西各有石阶16级,桥面中心铺砌着一块刻有花瓶和支戟的石板,寓意“平升三级”。16根桥栏柱上留有4只断腿缺头的狮子,4块抱鼓石已有2块歪倒,桥拱跨水3米,拱矢离水面5米,但河道淤塞,桥面破损。桥墙上有一块扇子形桥额,刻“福泉桥,光绪七年(1881)重修”字样。与近旁的杭甬高速公路的规模和气派相比较,福泉桥更显得势单力薄,形影相吊,但它与黄墓渡一样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抚今追昔,引发这一代人的悠悠情思!
学士桥,宋代大学士舒亶的故里,桥由舒澶始建,故名“学士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