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流经鄞东和北仑的小浹江改建永济桥

宁波流经鄞东和北仑的小浹江改建永济桥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经鄞东和北仑的小浹江,据《镇海县志》记载,宋熙宁六年,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建造过首座浮梁,不幸被一场风暴化为乌有。此后,小浃江“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数百年无建桥之举,海舶仍可直通鄞东五乡。

宁波流经鄞东和北仑的小浹江改建永济桥

流经鄞东和北仑的小浹江,据《镇海县志》记载,宋熙宁六年(1073),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建造过首座浮梁,不幸被一场风暴化为乌有。此后,小浃江“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数百年无建桥之举,海舶仍可直通鄞东五乡。故明嘉靖《宁波府简要志》载:“小浃江,昔海舶由此人鄮山。

永济桥,又称长山桥,桥边有长山村,始建于明,初为木桥,后改石砌,现为北区最大石拱桥

小浃江之迂回曲折与大浃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下游多山丘和洼地。它发源于鄞州太白、福泉山,全长130公里,在鄞东太史湾进人镇海江南后,还有20公里的水道。

据成书于公元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当时的小浃江口的咸潮渐渐退去,沿江的滩涂成了陆地,处于长山山麓的这块土地上的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样,长山山麓的长山村便形成了“江南市”,成为东南连鄞县、西往镇海的交通要道,并建有驿站和渡口,但一遇风暴急浪,江渡受阻,往来旅人只能望江兴叹。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鄞人谢复荣等发起在长山山麓建造长山渡桥,但浃江风暴不绝,木桥屡建屡毀,过往客商依然苦不堪言。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由朱、杨两姓为首,率众建造了石桥。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一场风雨中,长山桥又毁于一旦,不久由镇海县知府丁鸿明、朱一鹗等先后出资再度修建完工。(www.daowen.com)

清代顺治戊戌(1658),由于海寇登陆,在烧杀抢掠之中,长山桥也遭受劫难。康熙七年(1688),由镇海知县王元士等发起,贡生谢泰履等捐资,再次建造长山桥,两年始成,并更名为“永济桥”,在桥边修庵、建亭、立碑。到了嘉庆十年(1805),永济桥又作了一次修缮。两年之后,在永济桥上游1公里许建造了十三孔的燕山碶。此后,小浃江上游免除了成潮之苦。

永济桥的最后一次毁坏是在公元1949年。当时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竟拆去桥板以阻断交通。幸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永济桥得到再一次修复。此后,永济桥成为北仑区域内最大的一座三孔石拱桥,也是北仑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以山麓的岩基为桥基,桥台坚实,总长度为50米,中心桥孔的跨度为10米,拱矢的高度为5米,当时可以畅通大舶。桥的两个边孔的跨度为7.2米,高4米,也可以通行中小舟楫。

永济桥在块石桥基上满铺石板,桥面中心宽度仅4米,而近桥台处宽达8米,坡度小,不设台阶,适应昔日的车马通行。在桥面左右设莲花望柱和栏板,确保行人安全。《重建长山永济桥碑记》记载:“长山水道,内则四乡,外则三戌,游铺驿,官军商贾,辐辏往来,宵旦不绝。”可见,永济桥的曾经辉煌,历史已有评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