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碧环桥,古桥文化遗产

宁波碧环桥,古桥文化遗产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环桥,因碧水环古村而名桥,桥建于明,桥型小巧精致,至今未作修缮,原属民间私家石拱桥。夹塘,又称夹水塘,四面碧水环村,而又有鄞东水陆古驿道东塘路、东塘河与夹塘村相接,从夹塘村后山的双峰山流来清流经夹塘汇入东塘河,由五乡镇东和西禊节制鄞东水网之水泄排于小浃江,从镇海小港入海。碧环桥全长11米,桥面中心宽2.4米,桥堍宽有4米,南北向,各有12石阶,毎级高仅5厘米。

宁波碧环桥,古桥文化遗产

“回江傳氏夹塘吴,相望门高接敝庐。”这是清代诗人李邺嗣《鄮东竹枝词》中的两句诗。诗中的“回江”和“夹塘”都在今属鄞州东乡的五多镇,这两处依山傍水的古村相距仅千米,门庭相望,塘路相接。据《鄞县通志》记载,在南宋初期(1127),随宋室南迁至鄞的光禄寺卿吴礼嘉居于五乡”,此即“夹塘吴氏”之始。又据全祖望《宁波族望表》记载:“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征事郎吴志道自鄞南石碶迎春桥迁五乡夹塘。”而吴志道原籍安徽,为唐代时明州刺史吴德裕之后裔,七品文职散官。此即夹塘吴氏之兴,至今已逾600年了。

碧环桥,因碧水环古村而名桥,桥建于明,桥型小巧精致,至今未作修缮,原属民间私家石拱桥

夹塘,又称夹水塘,四面碧水环村,而又有鄞东水陆古驿道东塘路、东塘河与夹塘村相接,从夹塘村后山的双峰山流来清流经夹塘汇入东塘河,由五乡镇东碶和西禊节制鄞东水网之水泄排于小浃江,从镇海小港入海。故夹塘吴氏永远处在山清水秀、得山水之灵秀,乐于半封闭式的“水中桃源”,过着渔樵耕读隐士式的生活

至今已万450余年沧桑的器环桥。(www.daowen.com)

夹塘吴氏在鼎盛喧闹的五乡镇东隅,犹如离却尘世。流入东塘河的双峰河将村落一分为二。为了沟通往来,在明代嘉靖癸已(1533),将原木桥重建为石拱桥,书额为“碧环桥”。

碧环桥全长11米,桥面中心宽2.4米,桥堍宽有4米,南北向,各有12石阶,毎级高仅5厘米。两旁的覆莲栏柱12根,荷叶托栏板10块,抱鼓靠山石4块,全都精雕细刻。而在桥下,桥基部分以松木为桩,块石护底,并建了考究的桥床。起拱的拱圈分节纵列,横系石和弯曲的拱石交替叠砌。大块的拱石高1米,宽0.6米,分为4节,砌成的半圆成为超过半圆的“陡拱型”拱圈,故桥下的倒影是一只两头一样大的直立蛋形。为了保护碧水和老桥,桥畔立有“禁止污物入河,毋得再在夹塘河槽毒水取鱼”的石碑。

碧环桥采用的是地产的青石,桥拱的跨水仅2米,甚至可一步跨过。拱矢高仅1.8米,桥下仅容一艘小舟通过。可见碧环桥仅供吴氏族内村东村西互相交往沟通,不通村外船只。故桥的使用功能的有限与吴氏家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吻合。每有风清月明之夜或雨后雪晴之昼,村中的老人和孩童,高宅朱门的名土雅客,徐步过桥,吟风咏月。碧环桥也称“吴氏家桥”,纯属休闲型、园林型、封闭型的非公共设施,故它的建筑构造为求精微小巧,至今已历450余年岁月沧桑而从未修缮。碧环桥也因为她是原生态的家族桥,她的美丽和小巧成为特色,因此在“宁波十佳名桥”评选中竟然爆出了“冷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