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浮槎术,难有跨海功。危桥通驾马,深泽卧蛟龙。惊胆千秋浪,横空百丈虹。子房司马事,千古仰高风。
戊己桥,因建于清代“道光戊申”,成于“己西”而名之。位于宁海县三门湾伸入内陆的胡陈港口海涂,为浙东最长海涂大桥,长137.5米。
这首由宁海佚名诗人写的《题桥》诗,用来描述这座势如长龙、横亘于潮起潮落的宁海县三门湾胡陈港大麦塘口的戊己桥是十分合适的。
戌己桥,是一座以天干作为桥名,建于清代道光戊申(1848),成于己酋(1849),取两年天干而名桥。这里既无古木翠竹相依,又无村落亭阁做伴。整座大石梁桥长达137.5米,桥面宽1.65米,每孔用长3至5米,厚0.3米的三块大条石为一孔,共48孔,孔高2.65米,用379块石板,建成一望无涯、桥下海潮涌动时,令人胆战心惊的海涂大桥。
宁海东乡的胡陈港距县城35公里,曾是古宁海通向象山县的交通要道。但由于从三门湾深入海涂内陆的水道长达14公里,水面最宽达800米,在1973年潮水入口封堵建成水库之前,成为东西交通的险阻难渡。于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居住在渡口附近的张坤元、张华章及胡陈村鲍式曹等善士发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造大桥。中堡溪下游48个村,纷纷捐资,建造了48孔桥。(www.daowen.com)
海涂建桥难上加难,不仅地质松软,暗沙流动。更由于潮汐进出势如排山倒海,三门湾的风暴撼天动地。如在1976年建造三门湾胡陈港大坝时曾7次失败。但当地的民间桥师,采用海涂上用松木打桩,块石护底,再用长达三米的巨大长条石作斜撑,深插海涂泥层中的直竖石板为墩,每排有2至4块不等,桥墩石板上下都开有榫口,与桥面条石相连。因此,这座粗看平凡无奇,而其实却十分科学合理的海涂长龙,能保存至今近170年,实在堪称“不朽之创举”。
2002年2月26日,65岁的日本石桥保护协会鶴田文史先生来到戊己桥时,认为该桥是他所见到的中国海涂上建造的最长的斜柱撑石板薄墩多孔长桥。
原48孔、今47孔的戍己桥。
戊己桥下不仅海潮汹涌,而且源于宁海与象山交界的茅芦冈中堡溪溪水山高水长,在桥下流入胡陈港,因此每年又多暴雨山洪,故面向溪水流来的桥墩背水方设置了长达5米的斜撑柱,使薄薄的石板墩减轻了洪水的冲压力。然而在2004年2月,由于工程车挖砂,撞段了3个桥孔。此后又在2005年8月的一次“麦莎”台风中,由于乱树杂草阻住中堡溪泄洪的部分桥孔,戊己桥又冲毁了3个桥墩。
昔日的戊己桥因三门湾海潮出人,桥下的三门湾产蛇蟠石多已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当地村民继续捐资进行维修和保护,虽然因建造现代公路时,桥少了1孔,但“海涂长龙”的雄姿依旧,当年宏大的气派和风韵依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