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老桥-浙东壮美景致

宁波老桥-浙东壮美景致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里犹闻地震雷,海神惊惧勒潮回。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这两句诗,分别是宋、明两位诗人写的浙东的母亲江——鄞江上游的壮美风光和宏大气魄,读来颇有感受。

宁波老桥-浙东壮美景致

十里犹闻地震雷,海神惊惧勒潮回。(宋·应燗)

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明·沈明臣)

这两句诗,分别是宋、明两位诗人写的浙东的母亲江——鄞江上游的壮美风光和宏大气魄,读来颇有感受。唐太和七年(833)县令王元暐筑它山堰后,发源于四明山的章溪,汇集于古称“小溪“”的鄞江镇,又在它山分为两流。南流过堰人鄞江,泄人奉化江和甬江,而北流经南塘河人明州城内。因此曾经哺育自东晋隆安四年(400)至唐长庆元年(821),长达420余年的首个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明州州治、古鄮县县治小溪,管辖过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5县。集雨达350平方公里的四明山水从小溪注入鄞江,“状如喷雪,声若震雷”,无数文士写过传诵干年的的不朽诗篇。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称“兰江”,然而这座百梁桥所在的村庄又称“蕙江”,今属鄞州区洞桥镇,由于有了这座百梁桥,今则名“百梁桥村”。

桥廊(www.daowen.com)

从鄞江起始至“蕙江”,这一段五里江流上曾有小溪江桥和蕙江桥,两桥同建于比宋元丰元年(1078)前后,样式也基本相同。然而小溪江桥长38丈(约125米),又称鄞江桥。但由于1979年拆毁改建为水泥大桥之后,比它短小的蕙江桥就称为“老大”,成为浙东最大的木梁廊桥,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神龙元年(705),地处它山堰下游的小溪江水流较为缓慢的江流弯折处,即原蕙江渡口。圣寿寺前,首建了十多条木船连在一起的“浮梁“”,沟通了鄞奉与余慈因大江相阻的交通。但这座浮梁经常出险。北宋元丰元年(1078),迁入此地居住不久的朱文伟、朱用父子主持下发动周姓、韩姓等村民共同在“浮梁”旧址建造了一座长近80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屋廊桥,每孔铺直径半米的大木14根,合成“百梁”,故称作“百梁桥”。桥面上用132根木柱支撑27间瓦屋。左右两厢设数十条长凳供旅人歇息。桥中心设玄坛殿等民间神祇的灵位。于是这座跨江长虹成为宋、元、明、清时浙东陆路和水路的枢纽,桥下东海之潮汹涌起落,桥上车马行人可南通奉化、北达县城或西走四明,东赴象山,“百梁桥市”也从此名闻四乡。

百梁桥,原名“蒗江桥”,干年前重建为百根木梁、石墩七孔廊桥,故称“百梁桥”。

但四明鄞江历来颇多风潮,桥成之后在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元代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代成化八年(1472)等几次受损、倒毁,都由当地村民和客商善士出资重建和重修。在清代嘉庆咸丰、光绪年间,此桥又经数次修缮。桥南桥北的古碑记载多次修缮及村民保护古桥规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百梁桥又由县政府及当地村民集资,上千人捐款,不仅在桥的下游200米处建了“新百梁桥”,而且对老桥加大保护和管理的力度,百梁桥成为无数中外游人寻访古迹,感受乡韵的旅游名胜。当地有一首民谚,将城内七塔寺和老桥联在一起赞道:“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