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泽周流交注日月双湖,
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
——惠明桥南墙联
这一副刻在老桥南墙上的对联,十分精辟地道出了桥名“惠明”之意以及桥下流水惠泽于明州城内的日月两湖。这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双孔联拱石桥,沟通了鄞州、奉化、余姚三地的交通,至今仍娓娓诉说着千余年以来的世事沧桑。
惠明桥,地处唐代古明州治通向今宁波城内的水陆交汇处,因“惠泽明州”,而桥名“惠明”。
拨开厚厚的历史尘云,浙东的历史文明在1600年之前在这里星光灿烂。东晋隆安五年(401),农民起义军攻破城山句章县城(今余姚大隐城山),县令张举在小溪重建(今鄞江镇)句章城,一时成为浙东政治和经济重镇。隋代建立后,至公元589年,鄞、鄮、余姚三县并入句章。唐武德四年(621)改句章为鄞州。四年后又改为鄮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在小溪设明州州治,有了浙东首座孔庙。鄮县管辖鄮、奉、慈溪和翁山(舟山)4县,小溪当然成为当时浙东的中心城镇,而源于四明之清流静静地流向三江口,惠明桥此时已有维形,已有木桥而无名。(www.daowen.com)
唐大历六年(771),鄮县县治从小溪移迁三江口。唐长庆元年(821)三江口筑内城,明州州治也迁至三江口。公元832年,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桥旁筑仲夏堰,鄮县令王元暐在小溪筑它山堰,浚南塘河,四明西乡的水利网形成之后,惠明桥也应运而生。
惠明桥镇水兽又称鳘首,我国民间认为是“龙生九子”之一的,“似龙好水”,故用于桥塘两侧。
惠明桥成为干余年以来古鄮、古明州崛起、发展、开拓的见证,虽然在宋明时期又经修缮,但规模和气派仍不减当年。宋代杨蒙诗中就有“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以赞美之。
据实地考察及问询惠明桥旁的父老,这里原来是一条通向小江湖(已不存)和南塘河的咽喉,桥旁有唐代咸通十三年(872)建造的天王寺。据传在北宋晚期,明州太守楼异的母亲住在惠明港畔,因往返的舟船干扰了她的好梦,楼异下令将南塘河改道,惠明港从此淤积。又由于明清时期陆上交通和水上江河的浚通,惠明桥就逐渐冷落。如今桥上桥下杂树野草表明,惠明桥老了!
惠明桥全长26米,宽3.7米,两个半月形的石拱直径跨度达8.3米,拱矢高4米,显然是通行大型官船的官桥。桥面铺石板,两边设护栏石板14块,望柱16根,抱鼓石4块,东西步阶各设10级。立在惠明桥桥西的四块古碑记载了老桥的身世。其中有明正统五年(1440)宁波知府立“惠明桥记”碑,说惠明桥及桥下之水“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古人有此评说,今人关爱备至的惠明桥在鄞西洞桥镇洞桥村西,已列为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由政府出资重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