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天下三十六郡中,浙东属会稽郡,设鄞、鄮、句章、余姚四县,此即折东最早有记载的人聚。
由于浙东背山面海,江河纵横,因此桥梁成为水乡泽国交通的必需枢纽。东汉建安五年(200)“朱然为余姚长,筑县城”。这是浙东有明确记载的古县城。东晋隆安二年(398),“晋将高雅之战孙恩”于武胜门外,命城门外的护城河上的桥为“武胜桥”。这便是浙东有记载的最古名桥。(新编《余姚县志》)
西普太康元年(280),浙东南部的宁海“置县治于白峤”。城外的护城河上必定建有桥。(新编《宁海县志》)
至唐,武德四年(621),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县升格为州,在浙东建姚州、鄞州和明州。贞观年间(627-649)余姚四明山中建白云桥。不久又在明州建大涵山桥和惠明桥。
唐长庆三年(823),明州三江口建东津浮桥。
①余姚白云桥
②余姚通济桥
③州老河桥
唐太和二年(828),又在镇海建永年大桥。(《镇海县志》)。唐太和七年(833)王元暐筑它山堰,修南塘河。此时,为浙东建桥的第一个高峰,但因没有具体的桥梁规格和用材记录,大约以上的古桥都以木梁为主,当时百梁桥也还是一座浮桥。(www.daowen.com)
唐末五代十国之混战,我国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在浙东,因吴越国崇信佛法,相对安定。又由于海外交通由北线转移至南线,甬江口成为对外交通重要口岸。此时,明州所属有鄞、奉、慈、定(镇海)、象山、昌国(定海)六县,其中鄞、奉城内的人口为4000户以上,称为“望县”,而宁海和余姚人口也有2万户以上,出现了“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的繁荣景象。(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如宁波西塘河上的高桥、北仑五板桥、余姚通济桥等都相继建起。
至南宋,浙东大量迁入北方移民。据乾道四年(1168)统计,明州人口13.6万户,比北宋晚期多了三万户。因此人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设施的飞速兴造,建于宋代的老桥如雨后春笋。成书于南宋宝庆的《四明志》,记载明州的著名老桥有数百座,仅明州城内外有152座,且大量都以石代木,桥的型式有浮桥、梁桥、拱桥和廊桥,建桥技术和民间桥俗也都兴盛于这一时代。(宋宝庆《四明志》桥名录),今南宋原真性老桥有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三座和鄞东福泉山两座等。
在元、明、清三代,建桥和修桥之举,官方和民间认为是政绩和善事,其中“以桥兴市、“以桥行会”更为普遍,桥梁成为旧时代的市镇乡村人聚、商贸、文化、信息中心,护桥和敬桥,成为我国人民特有的民俗。在清代晚期,宁波府所属的各县统计的老桥有万座之多,宇波名副其实成为“万桥之乡”和“桥的王国”。宁波老桥主要有梁桥、拱桥、廊桥。
②奉化古德桥
③江北区日三板桥
历经沧桑风云的老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无名小桥,也曾对人们的生活和地域的经济发展作出过不朽的历史贡献,因此在现代科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老桥都已作为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