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他内容解析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他内容解析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立、自为、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如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总结·凯程拓展·核心素养专题★★★★★30min搞定1.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素养又称“21 世纪素养”或“21 世纪技能”。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他内容解析

(1)在课程目标上,将课程目标设为三大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上,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考点3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3)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有三项具体内容

①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

②积极开发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新式教材。

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在课程实施上,倡导三大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大有效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自立、自为、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

②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名:12陕西师大;论:14东北师大)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有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习程序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

③合作学习: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经验的分享和知识的生成,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利于合作和尊重的人际关系的生长,有利于增强信心和提高能力。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相互协作,强调个人责任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5)在课程评价上,a.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提倡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评价等);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如教师自评,多主体评教等);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d.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如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

凯程提示:以上内容讲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发现,高品质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三者经常联系起来。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进行。

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从而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关于当前的课程改革,考生有必要多看一些研究论文,拓展一下思路,对课程改革有明确的认识,这有利于解答主观题。课程改革这一节是考试的重点章节,大家要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新课程改革总结

·凯程拓展·

核心素养专题★★★★★30min搞定

(论:17、19陕西师大,18重庆师大,19安徽师大)

1.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

核心素养又称“21 世纪素养”或“21 世纪技能”。核心素养项目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 1997 年启动。诞生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2) 信息时代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民主?怎样在信息时代做民主社会的公民?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3)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①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等诸如此类的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②每一个人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社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对个体的适应能力提出了空前挑战。个人如何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正是信息时代的经济新模式和职业新形态、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需求,对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2.我国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背景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2)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3)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3.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 21 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2)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3)主要表现

续表

4.概念区分

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之间不完全是一回事。三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上却存在差异。

(1)全面发展教育针对的是旧式分工造成的体脑分离或片面发展,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2)综合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过于偏向文化知识的学习的问题,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发展内容上强调先天和后天的结合,身心和社会文化要求的结合,以及发展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3)核心素养教育针对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强调教育要着眼于适应每个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

总结:全面发展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侧重于学生发展的本体方面,核心素养教育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功用方面,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选择性和共同性。因此三者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www.daowen.com)

5.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各学科制定了符合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1)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两套素养体系由不同的人分工完成,最终却都要落实到学校课程和学生身上。

①事实上,有研究报告显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更关注学科本质,学科之间缺乏内在关联;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要求,在学科本位的课程组织框架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能难以落实。

②从理论上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段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后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2)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要求

①应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掌握程度上进行具体化和细化。

②应根据学生面临的个体、文化和社会情境的需求,定位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内容与程度要求,体现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③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也要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教训,提炼学生共同的核心素养。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条路径。

凯程提示:2018 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硕真题——简要介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并就其中一项核心素养谈谈你的看法。(20 分)核心素养会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考点,专硕考生也要重视这一知识点。

经典真题

▲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12陕西师大)

2.综合实践活动(14山东师大,16福建师大,18西北师大,19宝鸡文理学院、云南师大,20洛阳师范学院)

▲简答题

1.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0、19安徽师大,11重庆师大,12聊城,14鲁东,17郑州、内蒙古师大,17、18浙江师大,18河北,18、19青海师大,21哈尔滨师大)

2.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18贵州师大)

3.简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3南京师大、重庆师大、安徽师大,17西华师大,19天津

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0山西师大,10、11沈阳师大,12辽宁师大,17青岛、东北师大,19江苏,20海南师大)

5.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10东北师大)

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19江西师大)

7.简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20杭州师大)

8.简述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南京师大)

9.简要评析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成效。(21北师大)

10.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内容有哪些?(21吉林师大)

11.你认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21吉林师大)

▲论述题

1.论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2广西师大)

2.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0福建师大,11青岛,11、12、15鲁东,13广西师大、华南师大,14、16陕西师大,15、17东北师大,16杭州师大,17、18江苏师大,18、19中国海洋,19浙江,19、20西华师大)

3.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及对策。(14广西师大)

4.论述研究性学习。(14东北师大)

5.举出两例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中一例作深入剖析。(11东北师大)

6.论述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如何落实到课堂当中。(18江苏师大)

7.根据材料,分析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材料略)(19安徽师大)

8.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论述中国学生核心素质的构成要素。(18苏州)

【注释】

[1]课程概念与理论、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主要参考《教育学基础》。课程开发的产品与泰勒原理、课程实施主要参考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第七版)。课程改革参考《教育学》《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以及多篇论文。

[2]333大纲没有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知识点,但这两个知识点包含在课程含义的介绍中,而且往年真题都有所涉及。考生不可以忽略这个知识点。

[3]考生容易忽视本节考点2、3、4、5的内容,因为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第七版)没有这一知识点,但333新大纲还有另一本参考书《教育学基础》,并且,此知识点是历年高频考点,而且是《教育学基础》的重点知识。

[4]考生容易忽视此知识点,此知识点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前沿知识,考生要引起重视。

[5]此知识点结合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第七版)和《教育学基础》两本书的内容综合而成,同时加以改造,使之变得更符合学生记忆的逻辑。

[6]不同教材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描述也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本质一样。如有的教材写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