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哲学反思的重要性-话语与教师专业建构

哲学反思的重要性-话语与教师专业建构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思想家谢林认为,哲学就是自身意识的历史。对思维反思结构的确定和关注在笛卡尔哲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思维对自身的“意识到”即为“反思”。据此,杜威把反思确定为教育的中心目的。他认为反思只能是再造性的,任何一种反思,包括现象学的和方法的反思,都不是反思性的感知,而只是反思性的再造,是一种后思即后反思。

哲学反思的重要性-话语与教师专业建构

近代思想家谢林认为,哲学就是自身意识的历史。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自笛卡尔起就是以“究虚理”(理性中心)与“求自识”为特征;自识包含着自身意识[2]和自我意识,没有自身意识就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没有反思,而反思被认为是代表当代西方思维的一个重要走向。

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阿波罗神庙的前殿的墙上就刻有“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苏格拉底由此引出了千古名句:“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意味着他对“认识你自己”的理解是: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心灵,能认识心灵中包含着知识和理性明察的那部分。它的另一层理解是:“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合适,并且能够分辨自己能做什么,而且由于做自己懂得的事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繁荣昌盛;不做自己所不懂的事,就不至于犯错误,从而避免祸患。而且由于有这种自知之明,他们还能够鉴别他人,通过和别人交往,获得幸福,避免祸患”[3]柏拉图的“思索”或是对认识的认识,是一种包括道德反省、自身沉思在内的精神活动,这不是近代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将“对自身的思想”或“对思想的思想”称之为“最出色的思想”,甚至说“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方式是无故不灭的”[4]。可见,人们对反思与自我的认识的意义理解早已有之,古代哲学家对反思的认识是一种朴素的认识。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反思是一种以思维为对象的思维运动,即对观念的观念、对思维的思维。

笛卡尔(R.Descartes)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分为三个类型:对思维的“直接地认识”或“直接地意识到”、思维的本身和关于思维“反思地认识”。对思维反思结构的确定和关注在笛卡尔哲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思维对自身的“意识到”即为“反思”。斯宾诺莎对反思的理解不同于笛卡尔,他强调方法的反思,将反思定义为“观念的观念”,即“认识的认识”,认为反思是对“最好知识方式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得“真观念”。“真观念”要求清楚、明白、简单、自足和确然。

洛克(J.Loke)认为反思是指观念的反省,也就是心对自身观念活动的反省、觉察和反思。他将经验按来源分为感觉与反思,感觉是外部经验,反思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心灵动作为对象的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反思行为是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比解决逻辑的理性的问题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思维、问题意识以及责任感、虚心和坚持不懈等个人品质。

康德(I.Kant)并没有把“反思”当作一个特定的方法概念来使用,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有专门的一节来论述反思概念,他启用了反思概念的替代物“自身直观”“自身感知”“内直观”,还使用了“先验反思”的概念,它有回顾性思考的意识,但是他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反思的方法使用得最多,论述得最少。

费希特(G.Fichte)认为,有必要做一种反思,需要对人们起初认为的东西进行反思,把一切与此实际无关的东西抽象出去。反思意味着将人的观念活动指向某个东西;而这种指向是按照特定规律来进行的,借此,反思的客体就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谢林十分推崇反思,他曾归纳出“智性的反思”有这样三类:对客体的反思,由此产生直观范畴或关系范畴;对自身的反思,由此产生数量和质的关系;指向客体并同时也指向自身的反思,并认为这种反思是最高的反思行为。(www.daowen.com)

黑格尔(G.W.F.Hegel)则认为,反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也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是跟随在事实之后的反复思考,其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黑格尔还认为,反思一词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洞察其本质。

杜威界定反思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和持续不断的深思,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持续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杜威认为反思的思维方式相比于其他思维更有成效,它跨越两种情境,历经五个阶段。这两种情境是:①反省前(pre-reflective)的情境,指反思前的怀疑、犹豫、困惑和心灵困难状态;②反省后(post-reflective)的情境,指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搜集和探究。五个阶段是:①暗示,心智寻找可能的方法;②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难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③以一个接一个的暗示作为导向意见,或称假设,在收集事实资料中开始并指导观察及其他工作;④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智上加以认真推敲(推理是推论的一部分,而不是推论的全部);⑤通过外显的或想象的行动来检验假设。

关于反思的意义,杜威认为反思能够知道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性,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我们心中想到了行动的不同方式所导致的结局,就能使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干什么。反思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据此,杜威把反思确定为教育的中心目的。

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自笛卡尔欧洲思维传统的反思哲学,认为反思是一种认识自身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内受到了关注。“反思”是胡塞尔认识论的中心概念,他认为反思是“对意识一般之认识的意识方法”,并把它作为“绝对的内在感知”而具有绝对的权力。他认为反思只能是再造性的,任何一种反思,包括现象学的和方法的反思,都不是反思性的感知,而只是反思性的再造,是一种后思即后反思。因为人们只能在再造的意义上是在想象中进行反思,反思的任何一个经验都已经不再是原本,已经是一个变异了的体验,通过再造而在反思中被重新激活的体验。他认为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客观,而是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打破了理性主义所崇尚的客观知识的神话,消弭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为人的自主反思铺平了道路。

海德格尔理解反思有两种含义:回转与反射。他区分了两种反思的概念。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思,即“回转”或“反转”;另一种是反思表述的光学含义,即反射。他特别强调在主体自身理解上所存在的这两种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即“自身敞开”与“自身把握”的差异。“自身敞开”是指一种无须反思的内感知,并且先于所有的反思而进行的此在的自身理解,将自己的存在结构理解为“反思”,因此“自身敞开”带有浓厚的实践色彩。“自身把握”是从某物出发在反射中显示自身。

后现代思想家如米歇尔·福柯(M.Foucau)、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人提出了“话语”这一概念,用来说明某一特殊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以此表明意义在某一群体中是怎样通过对一些关键词语和行为方式进行或明或暗的相互约定而确立的。在这种意义上,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提出,教师在其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行业、让教师感到自在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从而把教师教育看作是一种话语形式,旨在让教师在其自身的话语系统内自主反思,从而理解自己、认识自身的教学行为。

总之,“反思”在西方哲学话语中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