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中总是把一个人设想为各种关系的中心,则人越是深入内在自我,就越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关性的真实本性。所谓的“自我”正如米德所指出的,是一种“普遍化的他者”,所谓“内心的声音”是栖身于自我世界的复数的他者的声音,是文化的、自然的、宇宙的声音。因此,慎独,作为一种德性探究、意识提升运动,绝非追求那种像原子般的个人的孤僻,而是意在上升到作为普遍人性之基础的真实存在这个层面。君子慎独并不是为了追求孤独本身的内在价值。事实上,他认为孤独本身没有多少价值,除非它被整合到社会关系的结构中。一个人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充分地成为人。把生活世界的所有的身份(性别、家庭、邻里、宗族、种族、民族、阶级、世界、宇宙)都整合进自我建构的过程之中。儒家相信,这一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人学习充分做人的筹划所固有的,自然也教师成长中所固有的。作为活生生的个人,我们不可避免地嵌陷于这个地球上。再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成为一个在特定时空中特定的个人。正如儒家所喜欢的那样,对身边事物进行反思(“近思”或“能近取譬”),就是把我们的这种嵌陷性作为自我建构的最基本的素材。通过理解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如何改进自己了。因此,儒家所谓“反求诸己”“慎独”这类内心品性修养,其道德境界的提升往往需要有外部世界的视野,如对于群己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经过修养得以提升建构的道德境界其实包含的就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体认;而个体之于外部世界的创造,统括物质的、制度的及精神的形式,又无不渗透着创造者内心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坐标。
基于儒家关联性(天人一体)原理的思考,关联性的扩展则超越了个人的自我,达到了文化、生态和宇宙系统,发展成一种全宇宙的各种关系之间的意识。由此,关联性成为教师个人意识转变的通道,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意识步步提升,进而形成“道德创造家”之教育意识。即教师不但将其文化知识向学生贡献,而且还应具有对于学生天性中之潜在的文化创造之能力致其诚敬之意识,对人类未来文化之进步致其企盼祝望之意识。更进一步,作为“道德创造家”的教师还应具有如下教育意识:教育应使自然之个人成为文化之个人,并使人类文化世界贯通于自然世界,及自然世界上升为文化世界。人类之教育事业不仅有人类文化之意义,且有宇宙之意义。吾人对人类文化教育负责,亦即对整个宇宙负责。此乃为最伟大之教育意识。即有中国儒者所谓师之意识,即“友天下善士,并以守先待后为己任,而德可以配天地”之教育意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