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外向旅程

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外向旅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个人智力发展而言,文化个人中心主义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儒家的内省智能理念并不接受这种分析的个人主义及反社会性的观点。因此,慎独作为一种自我探究和意识提升,绝非追求那种像原子般的个人中心主义,不是为了追求孤独本身的内在价值。这种个人中心为种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奠定了基石。

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外向旅程

当代社会环境孕育了个人中心的文化商业诱导不断地鼓励人们进行消费、满足自我。就个人智力发展而言,文化个人中心主义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个人中心主义(与关系性对应)削弱了我们对自己直接经验以外的一切事物的认识能力。我们会坚持一切从个人的观点出发,这样会使我们认识不到事物的重要意义。一些人会争论道(通常是在所谓的新时代语境下),这种自我专注会让我们达到自省性自我知识的更高水平,进而提升经验水平和新的认知维度儒家的内省智能理念并不接受这种分析的个人主义及反社会性的观点。儒家传统中总是把个人设想为各种关系的中心,即他越是深入内在自我,就越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性的真实性。从儒学经典《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也是由个人的内心修养一步步艰难地外推到“天下”的旅程;因此,可将“八目”看作八个逐步外向拓展的同心圆。《中庸》最终完成《大学》提出的“八目”,又自觉地将“平天下”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倡导“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更高追求,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功利层面,进入到对于天地“物性”的体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心圆到了《中庸》这里不再拘泥于同一平面,开始昭示出儒学的以“慎独”为途径的超越精神。因此,慎独作为一种自我探究和意识提升,绝非追求那种像原子般的个人中心主义,不是为了追求孤独本身的内在价值。事实上孤独本身没有多少意义,除非它被整合到社会关系的结构之中。虽然自我认识极其重要,但是自我中心试图削弱我们批评自己的意识结构的能力——使我们不能获得元意识,去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社会力量。除非我们能面对个人中心主义,否则,我们要获得对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批评性观点的可能性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将不能开发儒学的内省智能。虽然儒学视野的教师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感知力和解释力充满自信,但是他们必须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只从个人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世界的习惯。这种个人中心为种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奠定了基石。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处理自信和谦卑。我们不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是寻求二者间的良性张力。(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