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
关键词:道德创造家 慎独 内省智能 内在性 回归性 关联性 超越性 严密性
虽然当前各国学者已普遍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在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目前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原点的德性缺失,导致了以教师专业属性的结构性缺失——德性的缺失;其次,无论是在职还是职后教育都过分依赖于僵化、固定的教材教条,而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相脱节,也与教师们的丰富的个体实践与个人需要相疏离。(www.daowen.com)
哈格里夫斯和古德森概括了后现代专业主义的七种要素,第一要素就是:必须确立有关教师教学的道德和社会目标,明确提升价值的机会和前景,开发包含这些目标的主要课程和教学标准。在这个新的关于教学的道德秩序中,专业化和专业主义在教育的道德意蕴上得到了统一。专业主义从道德和伦理的规则中发展起来。教学首先是一个道德和伦理的职业,新的专业主义需要将其恢复为一个指导原则。这同中国传统文化儒学话语下的教师专业观不谋而合。
首先,从中国传统儒学来看,道德兴趣是最基本的,只有在道德兴趣条件下,技术的和实践的兴趣才能够被获取和富有价值。道德本然自由。道德绝非一套人必须遵循的外部的规范,而是自然天成、“纯亦不已”、生机盎然的仁心,是创造之主、宇宙本源。故道德是为人为师之本,技术、实践是为人为师之道(术),君子当务本,本立道自生。一种建基于德性之上,又为了德性之生长和表现的中国儒家教师观诞生了。它将从根本上,包容和超越当下建基于技术理性话语和实践理性话语之上的教师观;也将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性重建,提供一种根植于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推论性话语。其次,从中国传统儒学来看,人是拥有主体价值的存在。中国传统的儒学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许多深刻的洞见——重视个体的、自我的、内在的原因。简言之,儒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是自组织的,通过对儒学教学观、认识论和慎独的分析,我们可以建构一种教师教育的新框架——内在性、回归性、关联性、超越性、严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