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进修培训是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从当前的教师教育模式来看,教师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都为教师提供了各种进修培训机会。但是,我们看到,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其中,教师的自觉意识是一个主要因素。在许多教师看来,培训只是“交点钱、露个面”,培训过后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应珍惜每一次进修培训机会,认真听讲,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所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促进自己的个人知识的不断发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仅应该抓住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应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努力去创造机会。这种机会的所得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4.2
Y教师青少年时期的一个传记故事——我不要钱了!
自从我读研究生,我爸就一直迷惑不解,总想问我是研究什么的。我说我的专业是“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他说“其他我不懂,教育我懂。”父亲是不是真的懂教育学,我不好说。他对教育持一种民间的立场和理解。我和父亲交往最多的时候,是在我读中学的每个寒假和暑假。中学以前他很少理我,中学以后他想理我,我没时间理他了。上了大学以后,我就很少回家。在中学的六个年头的寒假和暑假里,我们有很多交往。高考结束后,我知道我会考上大学。在家里没事做,我想学画画。在高中三年级的历史课上,有一次我临摹马克思像,被教历史的杨老
师痛骂一顿。杨老师的意思是说:“都火烧眉毛了,竟不知死活。”现在毕业了,我想画画。
我向我爸要20块钱。我爸问:“要钱干什么?”我说:“买画画的书。”他说:“干那没用的事情干什么?”在我父亲看来,只要一件事没用,就没有做的价值。他不知道,有些事情如果是“有趣”的,这就比“有用”更重要。后来我为这事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叫《什么知识最有力量》。我特别谈到了“有趣的知识最有力量”。记得当时我很生气。我都高中毕业了,都长大了,在这个家里说话一点地位都没有。
当时我们俩正在剥黄豆,准备晚上做“黄豆炒辣椒”。那时进入秋天了,湖北乡村的夏天有很多菜吃,但到了秋天,可吃的菜就很少。那年秋天我们经常吃“黄豆炒辣椒”,到今天我都喜欢吃。一次我在“手拉手酒店”(湖北菜馆)问服务员有没有“黄豆炒辣椒”,服务员很困惑,然后说:“以前好像有,现在没有这个菜了。”我想威胁一下我的父亲。当时我们剥黄豆时,把黄豆放到一个小塑料盆里。我用脚轻轻地踢了一下那个塑料盆。我威胁说“给不给啊?”结果没控制好力度,用力过猛,把盆踢翻了。那时家里穷,地上是泥土,很多灰尘。新鲜的黄豆在地上滚动,黄豆裹上了灰尘,很难看。我父亲腾地一下站起来,满脸怒气。我估计他要揍我了。我父亲很少打我,只有一次我骂我妈,他动手打过我一次。但他那天没揍我。他弯下腰,拿了塑料盆,一颗一颗地把黄豆重新捡回来,放到盆里。我父亲很高。我长得矮,是因为我母亲矮。那么高的个子,弯着腰,低头,一颗一颗地拣很小的黄豆。我很难过,觉得对不住他。想帮他,但一帮他,就是认错,我不愿意认错。我只承认踢塑料盆是不对的,但不愿意承认要20元钱是不对的。我要是帮他拣黄豆,就差不多承认我全错了。等到他把最后一颗黄豆拣回塑料盆里,我感到绝望了,连补偿改正的机会都没了。他端着盆,不理我,转身往厨房的方向走。我忍不住了,冲着我爸,猛喊了一声。你知道我喊什么了吗?我讲这个故事时,讲到这里我就问在场的老师。有小学老师说:“你肯定是喊:爸,我错了。”还有小学老师说:“爸,我再也不那样了。”其实,我只是使劲地冲着我爸吼叫:“我不要钱了!”我记得当时我父亲听了我的吼叫,他回头看着我,两眼充满了感激。我爸用拣黄豆的方式关心并帮助我,这是一种教育。我觉得我用“吼叫”的方式关心并帮助我的父亲,这也是一种教育。
案例4.3
Y教师工作后的学生观——什么是一个好学生
2001年,我给y师范大学×级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教育概论》。这个班的学生出奇地对学习怀有热情,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听课方式是“老式”的、“传统”的,甚至显得有些“不成熟”,比如很多人约好了似的很整齐地望着老师,很像后来一位老师告诉我的“朵朵葵花向太阳”。这很容易让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感到虚荣心得到满足,尤其是我这样长期讲究虚荣的人。不过很遗憾,我讲到激动时,他们仍然保持他们老式的、传统的、近于不成熟的听课方式,从不鼓掌。我心里有时不免会抱怨,这孩子们怎么知道听课而不知道鼓掌呢?坐在前排的往往是那些比较自信一些的女生,她们是班里学习最认真、投入、充满期待的学生。男生坐的位置往往靠后,我最初对这些男生不太满意。当我对这些男生不那么满意时,我会琢磨是否因为我是一个男老师的原因。这种状况后来却有变化。
有一个男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记不起来。话不多,听课好像容易走神,一副不在乎的样子,甚至学期末的考试也没让他紧张起来。他甚至会说“老师,我可不可以不考”。我说,“大概不行,这样你会毕不了业的。”他说“不毕业也可以。”我很惊异,问他“你喜欢什么?”他说“计算机。”“你想转系吗?”“可能有困难。”就冲这些话,我喜欢上了他。后来我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喜欢的男学生。不只是有个性,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拥有智慧。好像班里有几个女生也喜欢他,喜欢他的生活方式。另一个男生,人长得比较帅。我向来认为长得帅是男人的悲剧,因为长相好的男人多不努力。但后来他用他忧郁的眼睛和他忧郁的作业(我规定他们每个月交一份课程作业),让我对他另眼相看。难道忧郁的男孩就一定深刻吗?说不准。但至少他是那种有灵气和才情的学生,以至于在我惯常鼓励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考外校(我的感觉是报考本校的研究生是留级,而且留三年)的研究生时,我破例地怂恿他报考本校。我觉得这样的学生不留校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遗憾。现在大学老师招研究生时,一不小心就招来一个无能鼠辈,这使研究生招生几乎成为一件风险事业。但如果一个大学老师能够招到他这样既有灵气又有才情的学生做研究生,会收获“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感。还有一男生,上课经常缺席。我曾经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在做有价值的事,可以不听我的课。”我的这个建议大概只对这位学生有效。他果然“放纵”自己,来听我的课时我感觉他是在鼓励我,不来听我的课时,我总是尽量设想他一定在做另一件比听我的课更有价值的事情。不为别的,只为他拥有“多元智能”中的几种智能。他的发型、他的表情、他的反抗和叛逆、他的作业所显示出来的怀才不遇,已经足以让我在期末考试时忍不住给他不低的分数。第二年我开选修课,他竟然报名,这着实让我不理解。但很快他又走他的老路去了,比如经常缺课,偶尔捎个口信,说今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不能来。我喜欢有个性的学生。这个班的很多学生即使没有别的,至少有个性,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该放弃什么。这个班用他们的精神气质,在延续大学的使命。所谓大学,是一个让进入这个地方的人因此而自由、独立、有个性而多元智能。
案例分析
Y教师青少年时期就形成的“有趣的知识最有力量”的前见或偏见,深深影响了其工作后好学生的标准——我喜欢有个性的学生。
教师关于教育的个人知识,可能从幼年在家庭教育的非正式的学习经验中就开始形成,之后在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逐渐成形。正如解释学所提出的“偏见”或“成见”是理解的条件和解释的基础,有研究就指出不同的生活史内容会造成教师专业实践知识不同情况的质变与重组。可见,教师所处的时代、生命阶段、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构成了他的前有;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民俗和文化传统,成为人们形成个人理论的宽广的背景;而教师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观念、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对它的审视与反思等则构成了他的“前见”。这些“前见”或“成见”足以影响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再建构与发展,更是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变化的源泉和基础。(www.daowen.com)
案例4.4
故事的主要人物筱是一个在加拿大受过研究生教育之后,回到上海任教的中国教师,一位师范学校的教师。她在一所师专教音乐,有一个女儿,住在学校里。这是一个当代的故事。故事从筱开完会回来,马上就要开始下午的教学任务开始。
时间是上午11∶30,筱得匆匆忙忙赶去上下午的课。今天的主题是“新时代”流行音乐的类型和意识形态。筱花了一周又一周来准备这堂课。她试着把自己关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博士研究并入她的教案。为了准备这堂课,她重新温顾了她对政府《音乐教学大纲》的记忆。这个大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服务;教育学生谱写现代歌曲和音乐,项扬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当筱考虑她的课时,她有一点不安,因为她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有向当时中国所要求的,或普遍的清一色的生活方式挑战的倾向。但是她还是认为她的教学主题或许是与《音乐教学大纲》中的现代化标准相符的。筱记得她的上一节课是关于西方
美术与西方音乐的关系。她的学生对那堂课很感兴趣,但是课后一些学生过来对她说:老师,你今天课上讲的东西很有趣,但它对我们的未来没有用。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想转到室内设计艺术和广告,因为在那些领域他们可以多赚钱。同样,经典音乐的听众也寥寥无几。人们需要流行音乐。这是一个摩登时代,不是吗?
学生们开始哼起一支摇滚调子。筱想起这一幕时笑了。这支歌当用摇滚演唱时,有一种革命的锋芒,尽管是以间接的方式表达,但仍有一种改革的趋向。当筱回想起这节课时,她意识到在这哼哼声中运行着某种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她思索,“我怎样才能为我的课定好调子又不违反规定呢?”
当筱到她的公寓为自己和女儿准备午饭时,她女儿也背着重重的书包到家了。书包里装满了她五年级的课本。她说,“妈妈,今天我们老师讲了很长时间的话。她要我们刻苦学习,考个高分。她告诉我们,我们得的每一分都是爸爸妈妈的钱。”筱说,“她怎么能这样讲!”她生气了。她女儿开始争辩,“我们老师是对的,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筱明白了。她知道女儿会听从她老师的每一句话。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总被认为是知识的源泉。筱想起她孩提时也有同样的感觉。她还意识到女儿的话也有道理。确实,在他们的入学考试中一分就区天别地,而且这一分也会转化成学费上附加的花费。
女儿离家之后,筱抓起公文包,走向办公室和课堂。
将近12∶30了,下午1∶00上课。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学生们教师们都走向各自的教室。当筱穿过校园时她碰到一群唱着歌的学生。筱听出那首歌出自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红高粱》。在筱看来,这部片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性提出了质疑。在筱看来,民族歌剧形式、缓重的迪斯科旋律和西北乐器唢呐的交替反映了现代中国与她的古老特性之问的斗争,也反映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当筱匆匆走过这群学生时她自言自语地说,“这可以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一个很好的开场。”
筱走进课堂,跟学生们讲了这首歌,然后让学生们对《红高梁》的主题歌展开无限制的自由讨论,从而开始了这堂课。在评论中,有些学生关注于歌的流行性,有的关注于歌词,有的关注于主题,有的关注于社会意义,有的关注于政治含义,有的关注于情节,有的关注于旋律。学生们评论之后,筱引导讨论集中于她对中国音乐趋向的见解以及这些趋向对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在筱看来,每首流行音乐都会反映那个国家共同的情感和政治生活,流行音乐代表了隐秘的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这堂课成了这场讨论。她完全放弃了她为当天的教学所做的准备。
([加]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中]何敏芳.专业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5-16.)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分析教师作为个人的成功范例。从筱的受教育经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课堂生活表现出来的个人形象、实践规则、实践原则、个人哲学、隐喻、生活周期和节奏等各个方面,我们能够洞悉其个人化的专业知识的形态并试图使用一些专用话语(或术语)来表征其个人的知识,以达到对筱的理解、对教师作为个人的理解、交流与分享。当然,这个非常概括的故事摘要不可能全面地揭示筱的个人的各个方面。但是通过描述在这个故事中这些关于知识的概念如何作用于筱,我们希望我们对教师作为个人的观念会变得清晰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