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述及,固体表面因吸附所形成的单分子膜能大大改变固体的润湿性,同样地,这种作用可通过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而实现,事实上,它是改变体系润湿性质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主要手段。由于表面活性剂吸附作用可能同时发生在气-液和固-液两个界面上,而这两种吸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因此,正确使用表面活性剂,掌握其影响润湿性的原理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1.润湿剂
能促进或加速液体润湿固体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依应用场合不同,润湿剂又有不同名称。例如,能促进液体渗透入纤维或孔性固体内的称为渗透剂,能使固体粉末(如颜料等)更稳定地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称为分散剂,还有纺织中的匀染剂等。由于润湿剂能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固-液界面张力,据润湿方程可以定性判断接触角会变小,从而改善润湿性能。液体表面张力越低,其润湿能力越强。对于低能固体表面,由于其临界表面张力低于水的表面张力,水不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展。而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故常作为润湿剂加到水中以改善其润湿能力。显然,应该选择降低水表面张力能力最强的、效率最高的表面活性剂,即ΓCMC和CMC最低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湿剂。能作润湿剂的大多是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很少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这是因为大多数固体(如不溶性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天然纤维等)在中性水甚至弱酸性水中表面常常带负电荷,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常常形成疏水基向外的吸附层而不适于用作润湿剂。然而,有时希望表面转化为憎水性的,称之为反润湿转化,这时可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氯代十二烷基吡啶。
2.固体表面改性剂(www.daowen.com)
表面活性剂可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改变固体表面的组成和结构,使高能表面变为低能表面而不容易被润湿。属于这类表面活性剂的有重金属皂类、长碳链碳脂肪酸、有机胺盐、有机硅化合物及含氟表面活性剂等。各种表面活性剂在各类固体上的吸附性不同,所形成的吸附层的结构及最外层的基团因表面活性剂和固体性质而异,并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酸碱度有关。如果所形成的吸附层是以亲水基对外,将有利于水对固体的润湿。反之,则使固体具有疏水性。例如,云母片是高能表面,将云母片插入月桂酸钾水溶液中,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到接近CMC时,其表面变为疏水表面。但在溶液浓度大于CMC以后,表面又变为亲水的了。这是因为溶液浓度小于CMC时,为单分子层吸附,且头基朝云母片,疏水尾基向着水。但当溶液浓度大于CMC时,将呈现双分子吸附膜,即在疏水云母表面又吸附一层表面活性剂,且吸附状态正好相反,于是云母片又成为亲水的了。月桂酸钾在疏水硅石上的吸附却呈现另一种景象,是以疏水尾基吸附于硅石表面,以亲水头基向外。这种吸附态不可能再形成双分子层吸附,故其表面一直是亲水性的。对阳离子型表面性剂,如+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论是对云母片,还是对硅石,其润湿现象都表现为:最初表面呈现亲水性,而高于某浓度时则变为疏水性表面,此时表面活性阳离子头基向着固体表面,尾向着水;浓度再升高时又转变为亲水性,此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双分子吸附层。
矿物浮选的原理是利用黄原酸在固体表面生成黄原酸铅并形成碳氢基向外的表面层,使得矿苗的可润湿性大大降低而附着于气泡上被浮选出来。另外,对于玻璃、硅胶或其他带有表面羟基的固体表面,可通过甲基氯硅烷与表面羟基作用,释放出氯化氢形成Si—O化学键,使原来亲水的固体表面被甲基所覆盖,具有永久疏水性,其防水、抗黏性能优越。
非极性的固体可以通过吸附表面活性剂,形成亲水基向外的吸附层而改善其润湿性能。这种吸附是基于范德瓦尔斯力的物理吸附。例如将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石蜡等典型的低能表面固体浸在氢氧化铁或氢氧化锡溶胶中,经过一段时间,水合金氧化物在低能表面上发生相当牢固的黏附,原来疏水性固体变成了亲水性的。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实验结果是:聚四氟乙烯固体在0.37mmol/L的三价铁溶胶中浸泡16min,干燥后对水的前进角由105°变为54°,后退角由101°变为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