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界面现象: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探究

界面现象: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探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P-C是由一个富含缬氨酸的α-螺旋跨膜结构和一个棕榈酰化氮末端区域组成。Veldhuizen认为,SP-C的α-螺旋结构发生挤出现象时,就是通过这两条棕榈酰链与表面单分子膜相联系的。SP-C氮末端的肽链构象灵活、排列无序,至今仍无定论。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SP-C的结构特征,可以认为在压缩过程中,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如图4-1所示,并描述如下。对于纯SP-C单分子膜,在高表面压下,SP-C分子结构在压缩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直到膜崩溃。

界面现象: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探究

1.SP-C的分子结构

1994年,Johansson等利用核磁共振和圆二色光谱技术,分析得到SP-C分子在氯仿-甲醇有机混合溶液中的三维结构。SP-C是由一个富含缬氨酸的α-螺旋跨膜结构和一个棕榈酰化氮末端区域组成。SP-C的α-螺旋结构近似于一个规则α-螺旋,长度为37,且该结构稳定、具有刚性。在肺泡中,它或与磷脂分子结合存在于胞液中,或吸附到单分子膜表面,其中α-螺旋结构在单分子膜上与界面的倾角为20℃左右。SP-C氮末端Cys-5, Cys-6通过硫酯键与两条棕榈酰链结合,这两条棕榈酰链的疏水性使得其可以插入肺泡磷脂单分子膜内,增加SP-C在单分子膜中的稳定性。Veldhuizen认为,SP-C的α-螺旋结构发生挤出现象时,就是通过这两条棕榈酰链与表面单分子膜相联系的。SP-C氮末端的肽链构象灵活、排列无序,至今仍无定论。这里可假定SP-C氮末端的空间构象是简单的β-折叠结构。

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SP-C的结构特征,可以认为在压缩过程中,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如图4-1所示,并描述如下。

(1)在低表面压下,纯SP-C单分子膜处于无序LE态,SP-C分子间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如图4-1(a)所示)。

(2)对单分子膜进行压缩,膜从无序LE态转变为有序LC态。处于LC态下的SP-C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间距离减小,氮末端残基被压缩至周围其他SP-C分子碳末端的α-螺旋下面(如图4-1(b)所示)。膜在转变为LC态之前,要经历LE-LC中间态,如图4-2所示的LE-LC平台。模型参数ALC为当单分子膜处于完全LC态时,其每个“残基”的瞬时面积(“残基”定义为一个蛋白质氨基酸残基或一个磷脂分子)。ALC是指π-A曲线上线性LC态部分的一个近似拐点所对应的面积值,如图4-2所示)。

(3)当单分子膜进一步压缩时,表面压迅速增加直至出现一个“近似平台”。At为膜从有序LC态向崩溃态转变时每个“残基”的面积。当膜处于崩溃态进一步被压缩时,SP-C的分子间距急剧缩小(如图4-1(c)所示)。SP-C与一些PS组分在高表面压下会有选择性地挤出,Dan Li等认为挤出物在底液中形成磷脂-蛋白质聚集体(Lipid-Protein Aggregation)。对于纯SP-C单分子膜,在高表面压下,SP-C分子结构在压缩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直到膜崩溃。πmax为膜的崩溃表面压,即膜在发生崩溃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表面压,如图4-2所示。

图4-1 纯SP-C单分子膜在压缩过程中的结构模型

(a)无序LE态;(b)有序1C态;(c)崩溃态(www.daowen.com)

图4-2 蛋白质或磷脂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示意图

ALC—LC态面积;At—转变面积πmax—崩溃表面压

2.SP-C模型参数ALC的理论计算

根据上述SP-C分子的结构特征,通过分子结构分析得到模型参数ALC的理论估算值(见图4-3)。规则α-螺旋半径约为0.23nm,即直径为0.46nm。考虑到形成α-螺旋的氨基酸残基绝大部分为缬氨酸,异丙基侧链的长度约为0.25nm(碳碳键长为0.154nm,键角为109°,即0.15×sin(109°÷2)×2=0.25,所以α-螺旋的整个直径为0.96nm。此外,螺旋的长度为3.7nm,在单分子膜中的倾斜角为20°,所以α-螺旋结构在单分子膜内占的面积为3.34nm2,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所占的面积为0.124nm2,文献值为0.128nm2,两者非常相近。

图4-3 SP-C分子α-螺旋的结构分析图

假定当单分子膜处于完全LC态时(如图4-1(b)所示),相邻SP-C分子间存在部分重叠的现象,即氮末端残基被压缩至周围其他SP-C分子碳末端的α-螺旋结构下面。对于整个SP-C分子来说,其在单分子膜内所占的有效区域是由α-螺旋部分贡献的,所以处于完全有序的LC态的每个SPC分子在膜内的平均残基面积(ALC)为0.095 4n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