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及大意:
“国有四维”的理论,是在《管子·牧民》篇中提出来的,原文是这样的: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大意是说,一个国家的兴亡有四个关键的因素,这就是礼、义、廉、耻。这四个因素,一个因素做不好国家大局就会倾斜,两个因素做不好国家大局就会有危险了,三个因素做不好国家大局就会面临颠覆,四个因素都做不好国家就会灭亡了。礼、义、廉、耻属于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宏观要素,管子把礼、义、廉、耻看作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显然看到的是人的思想意识与国家的社会道德引导对于国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变革要点:(www.daowen.com)
有周一代是从礼乐治国起家的,礼乐治国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强调而实现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引导与规范。西周末期以来,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逐渐坐大,导致了社会对于功利与物欲追求理念的急剧膨胀,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关注度开始减弱,于是也就自然形成了诸侯竞强的社会局面。诸侯不听王室的号令,自然也就无所谓礼义廉耻,周王室的一统天下格局由此被破坏,天下随之也就大乱了。这一现象,在周王室看来是诸侯不顾礼义廉耻而造成的。这是令周王室痛心疾首的大问题。同样道理,在诸侯们那里,他们虽然急于追求自身的发展,但同样需要用礼义廉耻维系一个安定地社会环境,所以,也要高度重视礼义廉耻问题。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的诸侯们都是双面孔的,向上,对王室并不去认真地顾及礼义廉耻问题,看到的多是自身的利益和自我发展问题,向下,却又必须要认真地对待礼义廉耻的社会道德问题,周王室面临的现实局面就是前车之鉴。郑国的“周郑交质”是郑庄公导演的故事,管子导演的齐国变革是齐桓公时期的事情,二者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管子在齐国的变革实践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问题,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就是,周王室那样单纯地强调社会道德是不行的,郑庄公那样不顾礼义廉耻也不行。要真正实现齐国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社会道德建设,用礼义廉耻这个道德规范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所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
变革的价值与意义:
管子这一理论发现的价值,突出表现在辩证地否定了周王室“礼乐治国”的理念和“周郑交质”之类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个“礼乐治国”的核心理念统辖变革发展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管子的这一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