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论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出处及大意:“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篇,是《管子》一书的开卷名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正是在深刻认识这一变革过程中发现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

论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原文出处及大意: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篇,是《管子》一书的开卷名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凡是拥有土地治理人民的君主,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四时农事,保证粮食储备,掌控好仓库的虚盈。国家财力充盈,远方的人民就会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人民就会安心居住在这里。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了,老百姓自然就会知道遵守礼节;人们丰衣足食了,自然就会懂得光荣与耻辱。

变革要点:(www.daowen.com)

《牧民》篇是《管子》“经言”篇的主要篇章之一,一向被认作管仲的遗作或思想。因此,这一思想是西周社会春秋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管仲对于西周时期“礼乐治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春秋初期“礼崩乐坏”社会现实变革方向的深刻认识。

周代建立以后,周公“制礼作乐”而形成了“礼乐治国”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延续,是以宗法伦理环境当中的贵族阶层为基本保障的。贵族阶层有不劳而获的行为传统,自然地养成了好逸恶劳的行为习惯,因而学会了享受,研究出了礼仪制度。重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不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富人的通病,更是西周以来宗法伦理贵族统治体系逐渐走向式微的重要原因。进入春秋时代以来,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日渐衰弱,管仲在这时候主政齐国变革,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看到了“知礼节”“知荣辱”的同时,突出强调了“仓廪实”与“衣食足”的物质条件的生产与满足。“仓廪实”与“衣食足”是“礼乐治国”环境条件下“有地牧民者”所无须多虑的事情,管子的强调显现出来的变革意义,就在于站在了贵族统治者的立场上,对“礼乐治国”进行了有效补充,是对已有的“礼乐治国”思维定式的一种巨大变革。管子正是在深刻认识这一变革过程中发现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

变革的价值与意义:

管子的这一理论发现,把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关系融合,形成了和谐管理的思想理论,从而改变了西周以来“礼乐治国”理念下的基本管理模式,把社会管理的基本视角转移到了对于被管理层面的满足上来,极大开阔了“礼乐治国”环境中宗法君主的固有管理视野,开辟了民本管理的新方向,促成了后世由民本到人本管理的新思路,奠定了人本管理思维模式的早期雏形,为国家管理的人本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对后世的社会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