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以前的发展及其对管氏家族的影响

秦汉以前的发展及其对管氏家族的影响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管氏后世的发展随即出现了一段空白。管叔鲜死后的管氏后裔流落踪迹无从考察,到春秋时期方在齐国出现了管氏后裔的管仲,于是又出现了管氏家族发展的轨迹。后续在齐国的发展,实则填补了管氏家族自管叔鲜死后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的亮点,便是管仲的出现。而战化军认为“至管仲时,其一支早已迁移至齐”,结合前文的相关分析,也大致是可信的。

秦汉以前的发展及其对管氏家族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管氏家族源出姬姓,别为管氏,始祖管叔鲜。管叔鲜是周文王第三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了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于是便有了管氏。管地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境内。管叔鲜因为在周武王死后发动了“管蔡之乱”而被杀。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管氏后世的发展随即出现了一段空白。

管叔鲜死后的管氏后裔流落踪迹无从考察,到春秋时期方在齐国出现了管氏后裔的管仲,于是又出现了管氏家族发展的轨迹。因而,依据司马迁关于管仲“颍上人也”的记载,对管仲的里籍问题也就出现了争议。

按照常理推测,管叔鲜被杀以后,蔡叔度一族被放逐,管叔鲜的后人显然已经失去了在管地的居住环境条件,流落他方的可能性极大。那么,究竟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由于管仲在齐国的出现,管仲的祖先流落到齐国的可能性随即凸显了出来。这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齐国的开国元君是姜太公姜尚,姜尚是周文王延聘的谋士重臣,又是与周武王、周公旦一同推翻商纣王的第一功臣,在“管蔡之乱”的时候,周公旦代表周成王负责平叛“管蔡之乱”,姜太公负责弹压东夷等地的诸侯。由此来看,姜太公所持有的权势,使其具备保护管叔鲜后人的条件。二是姜太公对周文王在“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的印象中冷落武王兄弟叔鲜的事实应当很熟悉,因而不仅与叔鲜有旧,而且对他应当也是很熟悉,因而,姜太公作为齐国国君,在管叔鲜被杀之后保护他的后人有着很好的条件。三是周公旦对自己的同母兄长叔鲜的兄弟之情一直情深意长,杀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把自己的哥哥杀死了,但未必忍心将其斩草除根,如何保护管叔鲜的后人,把这一任务交付于姜太公自在情理之中。四是姜太公与周公旦既有辅佐文王、武王的情谊,又有辅佐成王的重任,“管蔡之乱”以后,蔡叔度被迁得以保存,管叔鲜被杀以后其后人来到姜太公羽翼之下,符合周公旦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管叔鲜死后,管氏家族来到了齐国。后续在齐国的发展,实则填补了管氏家族自管叔鲜死后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的亮点,便是管仲的出现。

青溪本《管氏宗谱》中尊管叔鲜为管氏家族始祖,但不认为管仲在齐国填补了管氏家族发展中管叔鲜被杀之后的空白,而是清晰地排列了由二世管承流在颍上填补起来的一个管氏发展世系:

青溪《管氏宗谱》本谱承世系第一世为叔鲜,盖因封于管,遂以管为氏;传第二世承流(隐迹于颍上)、连清;承流传第三世既、兴;既传第四世昺;昺传第五世锜、钧、钅享;锜传第六世琼;琼传第七世茂荣、茂德;茂荣传第八世朋(官平昌侯,以平昌为郡);朋传第九世麟、麒;麟传第十世龙芝、凤芝、凰芝;龙芝传第十一世严;严传第十二世敬仲(相桓公一匡天下,称仲父而不名);敬仲传第十三世武子鸣;武子鸣传第十四世桓子启方;桓子启方传第十五世成子孺;成子孺传第十六世庄子卢;庄子卢传第十七世悼子其夷;悼子其夷传第十八世襄子武;襄子武传第十九世景子耐涉;景子耐涉传二十世微、待、德;微传第二十一世球;球传第二十二世勉、为、祐;勉传第二十三世圭;圭传第二十四世云从;云从传第二十五世珌;珌传第二十六世迁、远、近;远传第二十七世厚;厚传第二十八世姚、如、婣;婣传第二十九世锡、銢;锡传三十世绍芳;绍芳传三十一世晋、普;晋传三十二世望;望传第三十三世伯仲(居九邉北海);伯仲传三十四世绣;绣传三十五世宁(掷金不顾,割席分坐,号为龙首);宁传三十六世训(居平原);训传三十七世辂(妙通玄机,遁隐不仕);辂传三十八世敬先、荣先;敬先传三十九世宏;宏传四十世松(仕晋中郎令,因勒石櫌乱避世江左);松传四十一世灵瑞;灵瑞传四十二世珠;珠传四十三世光、先;光传四十四世庆;庆传四十五世大悦;大悦传四十六世弘农(隋炀无道,遁隐鉴湖);弘农传四十七世奇尤;奇尤传四十八世崇嗣(官拜振威将军,由鉴湖迁江南);崇嗣传四十九世文政;文政传五十世仲仁(迁河南开封府)、仲宣(止)、仲恒(迁山东)、仲明;仲明传五十一世淳生;淳生传五十二世宝光(迁还淳万年街,即今之威坪)。[8]

据此,管叔鲜被杀后,其子辈乃隐居于颍上,到第八世朋有了“官平昌侯,以平昌为郡”的记载。今山东省诸城境内有平昌故城遗址,汉代曾在此设置县,考古学家曾对故城址做过多次调查。1982年,诸城市博物馆曾进行详细调查与勘察。故城内的“斗鸡台”及其周围,是一处龙山文化至商、周时代的古遗迹。汉代、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也十分丰富。“平昌县”是西汉时设置,言管氏八世祖朋“官平昌侯,以平昌为郡”则不知何据。到了十二世管敬仲,有了“相桓公一匡天下,称仲父而不名”的记载,管氏后人才有了在齐国的确切记载。

战化军在《管仲评传》中认为:“至管仲时,其一支早已迁移至齐。在齐国,与管仲同时在世的管氏族人见于史书的有管至父,他与连称一起戍守葵丘,后来又一起与公孙无知弑齐襄公。管至父与管仲之间似乎看不出有家族关系,这说明管仲祖上迁移齐国已久,管氏在齐已多有分支。”[9]管仲之前的世系不详,仅知其父名管山,字严仲,或字庄仲。《国语·齐语》韦昭注说管仲是“管严仲之子敬仲也”,《史记索隐》引《系本》说“庄仲产敬仲夷吾”,由此可见管仲之父名山,字严仲,或字庄仲。“严”“庄”意义相近,或是同义互用,或是避讳所改。《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引文在“管严”之后漏一“仲”字,以致今人多以讹传讹,称管仲之父名管严。管山生平事迹史书无载。(www.daowen.com)

按公元前1046年管叔鲜分封,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044年被杀,管仲生于公元前716年计算,中间相隔时间约为320年,若以30年一代计,从管叔鲜到管仲约为10代。青溪《管氏宗谱》说管仲是第十二世大致是可信的。而战化军认为“至管仲时,其一支早已迁移至齐”,结合前文的相关分析,也大致是可信的。管氏一族哪一代来到齐国,虽仍然很难确定,但从周公旦对管叔鲜的兄弟情义和保护管叔鲜后人的角度来推测,估计在姜太公辞世以前就已经来到了齐国。

史载齐桓公曾把一个叫作小榖(今作“小谷”)的地方封赐给了管仲作为采邑。所谓采邑,也就是古代君主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或“食邑”。这个“小榖”,位于春秋时期的齐鲁交界处,大约在今曲阜的西北。也有说在今桓台县唐山一带。《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春,城小榖,为管仲也。”可见,当时齐国为管仲在榖地建筑城邑,是兴师动众的一件大事情,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管仲在齐桓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说明管仲一族这时候在齐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在齐国与管仲基本同时的管氏家人只有一个管至父。管至父是当时齐国的一位大将军,他曾与将军连称一起被齐襄公命令去戍守葵丘,本来与齐襄公约定当年瓜熟之时而往,下年瓜熟之时而代,但是齐襄公言而无信,到了下年瓜熟之时,并没有另外派人去接替。管至父、连称为此心生怨恨。于是两人一起与公孙无知合谋弑杀了齐襄公。这个管至父大约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大夫,或说是管氏家族中的一个族人,并没有与管仲存在血缘关系的记载。

《史记索隐》引用《系本》的记载,说管仲家族的10代的世系是:庄仲山—敬仲夷吾—武子鸣—桓子启方—成子孺—庄子庐—悼子其夷—襄子武—景子耐涉—微。管仲后代在齐国并不显赫,直到齐国灭亡,甚至都没有关于管仲后人的记载。但管仲的后人世代生活在齐国,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也属于齐国的望族,这应当是大致可信的。这从《晏子春秋》的记述中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十八章说:“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外篇第七》二十四章说:“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穀,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由此可知,齐桓公对管仲生前的封赐丰厚,管仲的后人一直得到了享用,正所谓“泽及子孙”。由此大致可以想象到,管仲死后,管仲的后世子孙只是没有得以出人头地而名垂青史,但作为齐国的居民还是在不断繁衍生息的,而且很好地享用到了管仲的丰厚遗产

总体上看,秦汉以前的管仲后人,在齐国管氏家族中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实属寥寥无几,明确记载为管仲之后的更为罕见。《左传》的记载中有一个管于奚,还有一个管修,他们两个都是春秋末期的人。这个“管于奚”在齐国做什么官没有记载。只是说,鲁国大夫声伯的母亲没有举行媒聘之礼就和鲁宣公的哥哥叔肸同居,生了声伯后就被抛弃了。后来又嫁给了齐国的管于奚。这个“管修”,有记载说是管仲的七世孙,曾经自齐国来到楚国,做了楚国的阴大夫,阴为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附近。

秦汉以前,以管仲为中心的管氏家族发展脉络的大致情况,我们可以做以上的推测。但管叔鲜的后人是否只有这一支,因史载阙如便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