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仲的出生地与里籍混淆的争议

管仲的出生地与里籍混淆的争议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的出生地是围绕管仲的身世形成的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二是认为管仲里籍在颍水上游的管地。考究起来,其间的共有问题是把管仲的里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众所周知,“里籍”指的是故里、籍贯,“出生地”指的是某个人出生的地方。管仲的里籍是可以与管氏的发源地一致起来的,但管仲的里籍却不一定与管仲的出生地是一致的。但如果说管仲的出生地在现今的安徽颍上,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管仲的出生地与里籍混淆的争议

管仲的出生地是围绕管仲的身世形成的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史记》中记载“颍上”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司马迁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颍”,指的是颍河,古又称颍水,属于淮河的一条支流。相传因为纪念春秋初期的郑国大夫颍考叔而得名。发源于河南登封境内的嵩山,流经河南周口和安徽阜阳,在安徽寿县境内注入淮河,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颍上”现为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县名。由于对《史记》记载中的这个“颍上”之意理解不同,直接导致了对管仲里籍的认定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综合来看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为管仲里籍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1]这一观点把司马迁说的“颍上”与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之“颍上”等同起来,且发掘出了大量的推论材料为之作证。但“颍上县”作为一个县域的名称,是在隋代大业二年(606)才出现的,汉代的司马迁显然是不可能知道的,因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颍上”与隋代大业二年(606)出现的“颍上县”的“颍上”并不是一回事。尽管有一些民间传说和明清以后的历史建筑为证,甚或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推论,但其作为证据的支撑力度,在可信度方面十分乏力,甚至可以说是难以为凭的。

二是认为管仲里籍在颍水上游的管地。有一种依托文字字义解读的解释,认为司马迁所说的“颍上”指的是“颍河的上游”。按照中国古代语言学上的解释,“颍上”之“颍”指的是颍河,之“上”便可以解释为“上游”。因而,“颍上”就应当指的是“颍河上游”。管仲的里籍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呢?因为据《史记·管蔡世家》的记载,周武王曾分封了他的同母弟管叔鲜于管,这个“管”,《史记·管蔡世家》引《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也,是叔鲜所封国也。”“集解”又引杜预注曰:“管在荥阳京县东北。”总之,管叔鲜的封地在颍河上游地区,而不是现在的安徽省颍上县。因为管氏始祖管叔鲜的封地在这里,所以管仲的里籍也应当在这里。而这个“颍河上游”并没有具体所指,管仲里籍也就只能归之于管叔鲜的封国“管”的所在地了。

三是认为管仲的里籍在颍河的北岸。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语言表述,习惯上称“山之南面水之北面为阳,山之北面水之南面为阴”。由此而延伸开来,也就有了“山之南面水之北面为上,山之北面水之南面为下”之谓。据此,“颍上”指的应当是颍河的北面。但“颍河的北面”又过于宽泛,究竟是指哪里同样并没有具体的位置所指。因而管仲的里籍在哪里仍然未解。

四是认为管仲的里籍在齐国的“颍上”。近代以来,管子是齐国颍上一说也时有所论。梁启超有管子是“齐之颍上人也”之说。台湾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论语选读》中注释“管仲”时也说:“姓管,名夷吾,字仲,春秋齐颍上人。”但是,齐国并无颍水,也没有与颍水相关的地名,说管仲是齐国颍上人,大概只是因为管仲一直生活在齐地,所以就认为颍上就在齐国。因此,此说很有些臆测之嫌。“颍上”一词作为地名,早在《左传·成公十六年》当中就出现了,所谓“诸侯迁于颍上”之“颍上”,按照杨伯峻的解释,指的乃是“颍水之旁,当在今禹县境”。这里的禹县今隶属河南许昌,与古代的管叔封邑相近。此外,汉代的文献《说苑·尊贤》篇中还说“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这个成阴,在今山东高密境内,现今高密境内仍多见管姓人家。因而又有说管仲是成阴人。如此等等,只可备一说而已,找不到更为有力的证据,臆断痕迹比较明显。(www.daowen.com)

实际上,以上这些说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难以形成无可挑剔的证据链,难以自圆其说。考究起来,其间的共有问题是把管仲的里籍与出生地混为一谈。众所周知,“里籍”指的是故里、籍贯,“出生地”指的是某个人出生的地方。“里籍”与“出生地”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不重合的。“里籍”问题可能因为时过境迁而说不清楚了,但“出生地”问题一般是应当清清楚楚的。管仲的里籍是可以与管氏的发源地一致起来的,但管仲的里籍却不一定与管仲的出生地是一致的。管仲的“里籍”与“出生地”二者并不一定是一回事。

对此,有学者已经做出过分析,认为,“对于管仲的里籍问题,虽然学术界多有讨论,见仁见智,但确定为今安徽颍上应当是问题不大的。但是,这只能说是管仲的出生地,或者说是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地。到了青壮年以后,由于管仲建功立业是在齐国,而且一直到死也没有离开齐国,所以,齐国应当是管仲的第二故乡[2]。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想来也有明显瑕疵。如果认定管叔鲜是管氏的始祖,管叔鲜的封地管并不在现在安徽颍上,那么,说管仲的里籍在安徽颍上就有问题,最多只能说管仲的第二故乡是现在的安徽颍上。但如果说管仲的出生地在现今的安徽颍上,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管叔鲜是管氏的始祖,管叔鲜封管是西周初期的事情,管仲是春秋初中期的人物。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诸侯大军推翻了商纣王政权,公元前1042年,开始大封诸侯,管叔鲜应当是在这时候被分封到管国去的。《通志·氏族略》在“以国为氏”之“周同姓国”中说:“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国,其地今郑州管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焉。”[3]管仲是公元前645年去世的,与管叔鲜被封前后相差了接近400年,管叔鲜为管氏始祖,封国在颍河上游,认为这里就是管仲里籍,应当问题不大。但管仲是否出生在这里,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按照《史记·管蔡世家》的记载,管蔡之乱后,周公旦采取的处置办法,一是“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二是“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这两项措施,实际上也就是把管、蔡的封国取消了:本来管叔、蔡叔是辅佐武庚的,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原有的殷民一部分封给了微子启,以传续殷祀,一部分封给了卫。管叔、蔡叔原来的封国没有了,管叔鲜被杀之后,管叔鲜一族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还有,管叔鲜、蔡叔度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周武王同母弟十人中排行并不在少小之列,司马迁的排列是:“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从周武王姬发能够指挥周灭殷商的战争来推测,管叔鲜、蔡叔度年龄也不会很小,妻室儿女也应当是有的。管叔鲜被杀以后,他的妻室儿女有两种可能,一是四散逃亡而去,一是在原地艰难度日。因此,管仲作为管叔鲜的后人,有可能是在管地出生的,也有可能是在其他的逃难落脚地出生的。由此可以想见的是,管仲的出生地并不一定就在管地。

综合来看,管仲是管叔鲜之后应当是可信的,管叔鲜的封国在颍河上游,说管仲是“颍上人”,是说管仲的里籍在“颍上”。但这个“颍上”并不是现今安徽省的颍上县,而应当是指“颍河上游”的管地。这种解释,大约相当于现今祖籍山东济南市的张三,随父母在北京工作,有人问他哪里人,他可能就说是“山东人”。如果填写个人档案,“籍贯”一栏也要填“山东省济南市”之类。而管仲的出生地,有可能在现今安徽省的“颍上”,也有可能在另外的地方,有学者认为管仲就是齐人[4],也就是说,早在管仲出生之前,管仲的先人就来到齐地繁衍生息了,管仲的出生地在齐国。

管仲的出生地应当在齐国。从情理上推测,大约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管仲的先人可能早就来到了齐国。对此,具体的时间和原因可以做这样的推测:管叔鲜被杀之后,其后人在管地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四散逃难,有一支就在这时候逃难到了齐地。因为齐地这时候已经被周武王分封为齐国,首任国君姜太公,既是周灭殷商的首功之臣,在传说当中还是周武王的岳丈,同时他也参与了周武王组织的平定管蔡叛乱事件。姜太公有能力保护管叔鲜后人。这由姜太公的威望、地位和条件(齐国国君、周朝重臣)可想而知。管叔鲜后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投奔姜太公。二是姜太公有可能保护管叔鲜后人。管叔鲜与周武王年龄应当相差不大,姜太公既与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有旧,又与周武王共事,与管叔鲜自然不会陌生。在管叔鲜被杀之后保护他的后人以免绝祀,对姜太公而言,自在情理之中,且又有条件。三是管叔鲜的后人来到齐国,远离了周武王的统治核心区域,显然更不容易引起周武王的猜忌,安全感更强。四是从管仲任政相齐所采取的方略看,他对齐国的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性是相当熟悉的,如果没有长期生活的实践体验,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种种,大致上可以认为管仲就是齐国人,他的出生地就在齐国,甚至可以认为,他在齐国的先祖应当就是管叔鲜的儿孙辈。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要得以认定,还需要搜集相关的证据加以详细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