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子:揭开其身世之谜

管子:揭开其身世之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管子的身世,正史的记载极其简约,最为详尽的是《史记》。“列传”的介绍虽然简约,但对管子身世的勾勒已经很清晰,其他的零散介绍,只是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给予了丰富和完善。千百年来学界关于管仲身世的认识,都是以司马迁的这个“传”中对管仲身世的勾勒为基础的。后世关于管仲的形象,大多是围绕着司马迁对管仲身世的这一框架性勾勒形成的,或许会有一些丰富与完善,甚或一些争议,但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管子:揭开其身世之谜

关于管子的身世,正史的记载极其简约,最为详尽的是《史记》。《史记》对他身世的记载分为两部分,在《管晏列传》中给予了一个系统的概括性介绍,在其他篇章中比较具体地给予了零散的介绍。“列传”的介绍虽然简约,但对管子身世的勾勒已经很清晰,其他的零散介绍,只是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给予了丰富和完善。为了对这两个部分的介绍有更明晰的认识,我们不妨将“列传”的文字抄录于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司马迁为管仲写的这个传,虽然简约,但十分中肯。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几条:

1.管子是颍上人;

2.管仲少年时便与鲍叔牙共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经鲍叔牙推荐为齐桓公相,并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伟业;

3.管仲之所以能够得以帮助齐桓公成就合诸侯匡天下的伟业,关键在于鲍叔牙的推荐,所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www.daowen.com)

4.管仲任政相齐的成功秘诀就是“与俗同好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顺应民心所向;

5.管仲的为政特点是“知与之为取”。因为深谙“与”“取”之道,所以才能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6.管仲生前富拟国君,但不受齐人诟病;

7.管仲死后齐国遵从他的治国策略,齐国“常强于诸侯”。

在《史记》成书之前的众多文献当中,诸如《春秋》三传、《管子》、《国语》,等等,关于管子的记载就已经不为鲜见,司马迁对这些文献的记载都有所知晓,“列传”介绍的内容,只是对这些记载的概括和升华。千百年来学界关于管仲身世的认识,都是以司马迁的这个“传”中对管仲身世的勾勒为基础的。

但司马迁的这个勾勒并不是十分完美的,他看到的只是管仲任政相齐的伟大贡献,而对于捍卫华夏文化主体地位的“尊王攘夷”却几乎是忽略了。他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自陈撰著《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何忽略掉这一点令人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在他三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更何况,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孔子的赞语是这样说的: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既如是尊崇孔子,那么孔子盛赞的管子之一大伟业在这里简单略过,确乎有些遗憾。春秋时期的孔子对管子辅佐齐桓公合诸侯匡天下中“尊王攘夷”这一巨大贡献的评论见于《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呢!暗含的意思就是文明还会处在很落后的地步。孔子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管子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是通过在合诸侯匡天下过程中对外来势力的打击,有力地捍卫了华夏文明的主体地位。管仲的“合诸侯匡天下”,用现代的话说,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滥觞。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主张维护周王室的一统天下,所以他看到了这一点。大约是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已经是皇权一统的帝国时代,既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更与管仲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司马迁并没有把管仲“尊王攘夷”的历史贡献作为他的一大功绩而加以突出。

后世关于管仲的形象,大多是围绕着司马迁对管仲身世的这一框架性勾勒形成的,或许会有一些丰富与完善,甚或一些争议,但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