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校文】
撞钟 《抚本礼记郑注考异》:“唐石本初刻‘锺’,后改同此(鐘)。”按:今简体字作钟。
【注音】
相说 《经典释文》:“说音悦。”《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说如字。”按:说当音脱(tuō)。
以解 《礼记纂言》:“解音蟹。”陈澔《礼记集说》:“解下介切。”按:解读如字,音jiě。
从容 《经典释文》:“从,依注读为‘春’[1],式容反[2]。”按:从当音cōng。
【释义】
庸 归功的意思。郑玄注:“庸,功也;功之,受其道有功于己。”王夫之注:“归功曰庸。”清金鹗注:“庸,功也,又通颂。《大射仪》:‘西价之西,颂磬东面。’[3]注云:言成功曰颂。古文‘颂’为‘庸’,‘颂’古‘容’字,与‘庸’同声,故通用。”
后其节目 方悫注:“节,木理之刚者,《说卦》所谓‘为坚多节’[4]是矣。”清陆奎勋注:“‘目’亦坚处。”王夫之注:“‘节目’,木枝节所自出,坚撑处也。”
相说以解 “说”字旧注有三种解释:一为喜悦之悦,如北宋马晞孟引《论语·先进》“于吾言无所不悦”。一为说理之说,如朱熹说“‘说’只当如字”,为“义理相说”。再一为脱落之脱,如辅广注“柔者既去,然后坚者可脱而解”。按“相说以解”是接上文“如攻坚木”,所以“说”应读为“脱”。“说”与“脱”古字通用。《易·蒙》:“用说桎梏”;《小畜》:“舆说辐”;《礼记·檀弓上》:“使子贡说骖而赙之”;《丧大记》:“说髦括发以麻。”这些“说”字都读为“脱”。《诗·大雅·瞻印》:“彼宜有罪,女覆说之。”《潜夫论·述赦》引《诗》“说”亦作“脱”。[5]“说”“脱”同从“兑”声,古韵同属月部,声母同为舌音,故可通假。《学记》这一节讲木头关节受斧砍而脱落,下“解”字亦即“迎刃而解”之意。
撞钟 钟比喻教师。因为是对“善待问者”而言。下文“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鸣”,是出自《墨子》。《墨子·公孟》就是以君子比钟:“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学记》中“君子”一词亦多指教师。
待其从容 从容,郑注“重撞击也”。“从”读为春,孔颖达注:“春,谓击也,以为声之形容。言钟之为体,必待其击,每一春而为一容。”方悫注:“从,非牵也,容,非迫也,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则随其所感而为之应,进之以渐而不以顿故也。”陈澔注:“优游不迫之意。”“待其从容”的“其”字,有指为“问者”(姚际恒),即学生。有指为钟,“盖‘待其从容’之‘其’,与下‘尽其声’之‘其’,皆指钟言”(纳兰成德)。钟既比喻教师,“其”也就是对教师而言。
【译意】
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多大气力,收效却很大,学生又会把学习成就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得法。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尽管花很大气力,收效却甚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善于发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于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www.daowen.com)
【评说】
《学记》前几章揭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一章又揭示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教学领域中是比邻而居,又往往并肩而行:启发式常运用问答方法以完成其教学任务,问答式间亦运用启发方法以完成其教学任务。与注入式教学方法不同,它们二者都既重视教师如何教,也重视学生如何学。教师有讲,学生也有练,不是只看到书本,而看不到学生。
但是,问答式教学同启发式教学又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大抵问答式教学向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倾斜;而启发式教学则更重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用现在眼光审视,即从发挥大脑功能区的作用来说,问答式教学对于发挥大脑的感受区和储存区功能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启发式教学对于发挥大脑的判断区和想象区功能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
在国外教育学史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问答式教学法的,当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又是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以其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结合以讲学为主的教学经验总结。尽管他的认识论有错误的一面(如认为思维可以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主张“尽可能切断思想与眼睛、耳朵及身体的其他部分的联系”[6]),而对于问答法的运用,也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受教育者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否则问答便难以进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轻下结论:似乎问答法缺点多,用不得。它的积极作用不可抹杀。我国的孔子既倡用启发法,也倡用问答法。他对学生的“问同而答异”,还具有因材施教的意蕴。
问答式教学有两个含义:教师问而学生答,和学生问而教师答。《学记》提出的“善问”与“善待问”,揭示了在问答过程中,教学的主体与客体角色互换的辩证法,教师善问与善待问的关键在于“善”字。善问比机械地一问一答前进了一步,善待问比善问又前进了一步。善问和善待问表明教学的主动权,在教者和学者的双边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但也不排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体现了教者和学者的双向运动和相互关系,如学生善学必然善问;教师善问,将引发学生善学。
正因为处理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从理论方面应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表达,将更能发人深思。《学记》描绘“撞钟”便是这样。《五经通义》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金为钟,其为音,余韵悠长,久而不绝,则《学记》所谓“尽其声”,又具有不“尽”之意。“一声未止”,“又重撞击之”,就意味着教学一环紧接一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螺旋上升。清焦循曾描述其全过程:“凡撞钟,其声悠长不即尽。今待问者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亦不即尽说之,待其意有所进而复问,乃以前未尽之说,极说[7]以尽之。如始撞钟一声悠长,未遽尽,待重撞一声,此声合前未尽之声,极成其盛而后尽之。”这种“从容”“尽声”的高度教学技巧,不仅可使学生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不能”之中,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教师教学亦将更加主动,真正做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注释】
[1]郑玄注:“从,读如富父春戈之春。”据《左传》文公十一年:冬,叔孙得臣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以戈春长狄喉而杀之。
[2]《集韵》为书容切,此疑为地方方言。
[3]语见《仪礼·大射》。
[4]《周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5]《述赦》原作“反聪”,今作“覆说”。《释文》:“说,一音他活反。”
[6][古希腊]柏拉图著,余灵灵、罗林平译:《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7页。
[7]“极说”一词见郑注:“始者一声而已,学者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乃极说之,如撞钟之成声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