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音】
善教 《经典释文》:“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按:教读如字,音jiào。
而臧 《经典释文》:“臧子郎反。”按:臧音zāng。
【释义】
其言也 指教师的讲解。
约、微、罕譬 约,简练。微,微妙。罕譬,少作譬喻。都指教师的讲解艺术。取其约、微、罕譬,让学生去举一反三,自觉主动。任启运注:“言简而理已明,词近而意尽善,略为比方,而人已感动。”
达、臧、喻 旧注有两说:一指学生的学习反应。如吴澄说:“故教者之言虽至约不繁,而能使人通之;虽至微不显,而能使人善之;虽少所取譬,而能使人晓之。……约、微、罕譬,教者之不尽言也;达、臧、喻,学者之能自得也。”意即善学来自善教。[1]二指教师的讲解艺术。如孔颖达说:“言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清徐瑄也说:“约达、微臧、罕喻,皆指师言,不可以喻属学者。”从孔、徐说为妥。刘光蕡说:“善教不在多言,七章[2]‘道而弗牵’三句已能该[3]之,此章特言继起之善教。”“继起之善教”自是对教师而言。观姚明辉说:“以西洋教育学说观之,前节(章)为心理学与教育之关系,此节(章)为伦理学与教育之关系。故前节(章)言必知学者之心,此节(章)则记善教者之言。”道理益明。
继志 “继其志”,指学生跟着教师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可谓继志”是承上“继其志”的省文。孔颖达:“为教如此,则可使后人继其志也。”
【译意】
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由衷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法。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评说】
用“善歌”来衬托“善教”,意为:只有“善歌”,才能“使人继其声”,以引发情感的共鸣。同样,只有“善教”,才能“使人继其志”,以引发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共识。
“继志”是本章的思想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记》就说“士先志”。什么是志之所向?或者说志的落脚点是什么呢?儒家将其概括为“道”。《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与与议也。”孔子甚至于说“朝闻道,夕死可矣”[4]。这说明了“道”的重要性,学道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性。
“道”赖教育以传,《学记》开头说“人不学,不知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首先是“传道”,“受业”和“解惑”作为“传道”的手段,都为“传道”服务,服从于“传道”的要求。(www.daowen.com)
“道”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它主要涵盖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从语言到文字,说来比较抽象而深奥。教师为了揭示其基本理念,避免教条主义,生拉硬扯,需要运用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教育教学技巧,来诱导学生自觉践履。《学记》为此提出“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这就使我们联想起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它是通过课本插图和实物显像来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的。早在17世纪时,捷克的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作为“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人的感官“可以使得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为了使“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跟前”[5],夸美纽斯要求“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6],如同果实同果皮永远在一道一样。夸美纽斯这种直观教学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之所以永放光芒,就在于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基础上。但是人的感性认识还得上升到理性阶段,对某些抽象的知识,是难以用具体事物同它放在一道讲授的。像我国古代,作为哲学,又是政治、伦理范畴的“道”,那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不可能借助于标本、模型之类的教具来演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直观。《学记》的“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就是为体现语言的直观性,借以增进学生对“道”的实质的了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坚定学者为学做人的志趣,如《学记》提出的“辨志”“逊志”[7],于本章又提出“继志”,可以说都与“道”联系在一起,北宋黄裳对此做了诠释:“辨志,求道之时也;逊志,从道之时也;继志,会道之时也。”
但是如何“求道”“从道”“会道”呢?面对这玄之又玄的“至道”追求,没有教师运用语言直观,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孟子有一段话:“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8]“君子之言”“不下带而道存”衬托出了“言”与“道”的关系。“善言”是为了宣扬“善道”、捍卫“善道”。
语言直观体现于教师的生动讲解,似乎只能造成学生的听觉效应。但是如果能把这种语言直观原则与方法发挥尽致,伴以教师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把讲述内容形象化,绘声绘影,它也能产生视觉效应。两种效应双管齐下,将更有利于提高传“道”的教育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把有关“道”的知识、思想和行为从感性接受引入理性掌握。
但是回过来又要看到,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心目中的“道”,从总体说,它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乃至奴隶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作具体的分析过滤。至于《学记》的“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那是经过较长期的教学实践升华出来的理论概括,应作为我国珍贵的教育遗产将其继承下来。
【注释】
[1]臧的意思就是善。《国语·晋语》:“其事臧。”韦昭注:“臧,善也。”清纳兰成德注:“臧,如《诗》‘视尔不臧’之臧,谓善之也。”
[2]七章,刘氏从王夫之说,以“故君子之教,喻也”至“可谓善喻矣”为第七章。
[3]该,概括、包含。
[4]《论语·里仁》。
[5]参阅[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157、149页。
[6]参阅[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157、149页。
[7]《学记》引《兑命》“敬逊务时敏”,按《尚书》原文为“惟学逊志务时敏”。
[8]《孟子·尽心下》。“不下带”比喻近在眼前的事,带是束腰的带。朱熹《集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