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记第十四章:长善救失

学记第十四章:长善救失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实际上“丈”在隋唐之际亦为上声,则“丁丈”“丁两”,其读音同。即失之多,失之易,意为缺点在于某处。其实,失之易,也是过也;失之止,也是不及也。可见,对学生的“失”,仅仅“知之”还不够,“知其心”,是为了“救其失”;欲“救”其“失”,必须“长”其“善”;“长善”必先“救失”,“救失”是为了“长善”。

学记第十四章:长善救失

【章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音】

则易 陈澔《礼记集说》:“易去声。”俞樾《群经平议》:“易当读变易之易。”按:易去声,音yì。

长善 《经典释文》:“长丁丈反,下文同。”陈澔《礼记集说》:“长上声。”按:读如“教学相长”之“长”,音zhǎng。《经典释文》以此“长”字作“丁丈反”,“相长”之“长”字作“丁两反”。今人读“两”为上声,读“丈”为去声。实际上“丈”在隋唐之际亦为上声,则“丁丈”“丁两”,其读音同。《集韵》改“丁”为“知”,此是以音和代类隔。

【释义】

失 缺点,偏向。即失之多,失之易,意为缺点在于某处。

则易 俞樾以“易”字为变易之易,“谓见异思迁,此事未竟,又为彼事也”。但《学记》下文“或失则止”,“止”是畏难,则“易”字当为容易之易,即把学习看成不经过刻苦钻研的劳动。“则多”与“则寡”相对成义,“则易”与“则止”亦相对成义。

心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译意】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www.daowen.com)

【评说】

“学者有四失”,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旧注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解释,综合起来有如下四种:一指学生的才质。如吕祖谦注:“或失则多,才有余者;或失则寡,才不足者;或失则易,俊快者;或失则止,钝滞者。”二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戴溪注:“失之多者,博采以为功;失之寡者,约取以为精;失之易者,泛应而不能致思;失之止者,小成而莫肯前进。”三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如王夫之注:“多,泛记而不亲也;寡,专持而不广也;易,果为而不知难也;止,循分而不能进也。”四则兼指学生才质和学习态度。如郑玄注:“失于多,谓才少者;失于寡,谓才多者;失于易,谓好问不识者;失于止,谓好思不问者。”以上各种因素实际上都存在,只是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程度上也有轻有重。主要问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张载说:“失之多,过也;失之寡,不及也。”其实,失之易,也是过也;失之止,也是不及也。过与不及都不好,孔子说“过犹不及”[1]。多,寡,易,止,彼此间往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表现为行为,又往往受不正确的思想指导,如张载所说的:“学者之四失,为人[2]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失易,畏难则失止。”为了防“失”,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方式。同样,学生也要综合运用各种学习和自我矫正的方法方式,既要有为学的积极性和顽强精神,又要伴以自觉性和度德量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旧注“无过与不及,乃是中矣”(张载),此“中”字就是指:不是形而上学地,而是辩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思想倾向。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学生来说,“一日三省吾身”式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思想与行为,十分必要。

一个人的“失”,有其内部诱因,也有其外部诱因,是主体属性与客体属性交互起作用。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主要是外部诱因,即客体属性占上风。例如父母压力,朋友影响,尤其是教师工作作风。对学生严格要求,处理得不好,超过了他们现有能力,甚至横加指责,也会导致后者灰心丧志,视学习为畏途,向“失之止”滑下去。

当我们看到学者存在这样“失”那样“失”时,就会想到教者。《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者,了解也;“必”者,必须也。不是浅表地了解,而是深入地了解,不是局部地了解,而是全面地了解,了解学者的家庭、生活、学习、思想等的情况,以便因势利导。孔子对其弟子,尤其是比较“贴身”的七十子,了解得清清楚楚。如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3],“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4],对这些弟子的性格、兴趣、学识和能力作了很好的概括。宋吕祖谦于其注《学记》本章时,说“孔子教人,四者之病,随症用药,曲得其妙”和“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可见,对学生的“失”,仅仅“知之”还不够,“知其心”,是为了“救其失”;欲“救”其“失”,必须“长”其“善”;“长善”必先“救失”,“救失”是为了“长善”。教师要善于用表扬取代批评,用鼓励取代指责。先有教师“教”的耐心,才有学生“学”的信心。

【注释】

[1]《论语·先进》。

[2]此“为人”一词,当如《论语·宪问》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为古人为学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为学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给别人看。

[3]《论语·先进》。

[4]《论语·雍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