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际作用分析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人际作用分析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柏恩根据平行性和非平行性标准,提出: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平行性的。“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人际作用分析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艾律克·伯恩(Eric Bern)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人格结构的PAC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沟通分析,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里都隐藏着三种状态:家长(Parent)、成人(Adult)和儿童(Child),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所占比例不同,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格特性。三种状态相比较,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不自主地选择不同的状态。每当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心理状态分别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出现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方式和言语行为方式。

(1)当P(父母)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以权威优越感为标志,甚至滥用权威,通常表现出统治、训斥、支配、教训、责骂等家长作风或其他权势作风。在人际对话中常用“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之类的言语行为方式。

(2)当A(成人)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注重事实根据,分析问题客观理智,善于从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做出理性决策,待人接物客观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言语谦逊。这种人在人际对话中常用“我个人的想法是”“客观地讲”“理性地看”“科学的方法是”等言语行为方式。(www.daowen.com)

(3)当C(儿童)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服从,冲动,任性,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喜爱,一会儿又突发脾气;无主见,遇事退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易激怒。在人际对话中常用“我猜想”“我不知道”“也许是”“恐怕是这样”等言语行为方式。

柏恩根据平行性和非平行性标准,提出: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平行性的。了解这个理论,有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明确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能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顺利畅通,有利于我们之后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如果能在人际交往中以成人状态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成人的姿态对待交往对象并且给对方以成人刺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双方处于有利的交往模式,那就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平行沟通是良好的沟通方式。你需要的正是我给的,你给的正是我需要的。“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的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