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问题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问题调适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他们比较敏感,感受强烈,禁不起失败和挫折的冲击,所以回避交往、害怕当众出丑。黄洋事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2013年4月15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8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问题调适

大学生各种不良交往表现背后的深层心理问题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执自负

偏执自负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过高地评价自己,自认能力不凡而看低他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贬低他人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固执己见。与人交往时,只在乎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喜欢夸大他人和事物的消极面,好揭他人之短,挑剔他人,而且对此偏执不易更改;好斗,喜欢与他人辩论;合作时,一旦出错,往往推诿责任;心胸狭隘,报复心、嫉妒心强。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偏执自负者往往会遭到他人的疏远和孤立,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偏执自负的调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正确评价自己

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有自知之明。这可以通过他人(如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反映和提醒,以及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强,过高估价自己,就难免轻视他人,认为他人不值得交往,就容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2)正确认识他人

如果能以一种客观、谦虚、赏识的态度来看待他人,就会发现他人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而且这些可能都是自己不具备的。这要求抛弃自己个人的好恶,多与他人交流,全面地看待他人,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如此就能达到正确认识他人的目的。

3)宽容真诚待人

要本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与人交往,在活动中学会信任他人,允许他人出错,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使自己融入集体。同时,还要学会真诚地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也要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告诉他人,得到和接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2.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人由于生理或某些心理缺陷而感到低人一等,因而轻视自己,并由此而感到惭愧、羞怯、忧郁、悲观、畏缩,不敢与他人交往,人为地把自己孤立起来。自卑往往在与他人相比较或攀比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一般而言,自己和别人从来都没做过的事,即使做不好,失败了,也不会感到自卑。因为在此时,别人也可能做不好。但如果自己与他人一同做某件事,别人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自己遭到他人的嘲笑、讥讽、打击,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自己过低的评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但失败、挫折或打击并不一定使所有人都产生自卑心理,那些不能很好地总结失败和挫折教训、性格内向者比较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为这类人感情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能及时摆脱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失败和挫折的次数一多,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由于他们比较敏感,感受强烈,禁不起失败和挫折的冲击,所以回避交往、害怕当众出丑。有自卑心理的人在行为上常表现出顾虑重重,畏缩不前。这一方面固然是害怕再遭挫折,被他人讥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已经对自己失去信心了。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因此,自卑心理的调适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视失败和挫折

在人生征途中,遇到失败和挫折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它。英国有位著名教授,一生发表了600多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获得70多项发明专利,但他总结自己一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时,他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失败”。并强调说,正是因为自己不断地战胜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因为自己的几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实际上,考试的失败有诸多因素,如努力、外部客观因素等。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最终就会获得成功。而成功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悦纳自我提高评价

部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不足引起的。例如: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贫寒、经济拮据、身无特长等。要消除自卑首先要改变对自己的认识,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应该看到,虽然自己的某些地方不如别人,但自己肯定也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只有肯定自己,提高对自己评价,才能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视频:克服自卑

3)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是指个体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方式,用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例如:将要去见一个很重要的陌生人,请他帮助你,但你又害怕去见他,感觉自己过于平凡,担心他会拒绝你。这时你不妨对自己说:“没关系,刚开始他可能觉得我不怎么样,但凭着我的口才和诚意我会说服他的。”通过积极暗示就不会让自己在事情还未开始时就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就不会在事情开始前就加剧自己紧张、害怕、想逃避的感觉,这样就可以逐渐累积自信心,提高成功的比例,逐步从自卑走向自信。

4)主动参与社会交往

自卑的大学生往往回避交往、离群索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此只有主动与他人交往才能积累起交往经验,从而使交往更为广泛和顺利。在交往中还能够更好地被别人理解和理解他人,更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人与人的交往也会使自己心胸开阔起来,性格变得开朗、乐观,这对于克服自卑心理大有益处。

3.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对强过自己的人或将超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担心、害怕、愤怒,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情感体验。当看到他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时,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当自己无法取得心理平衡时,就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或忧心忡忡。

黄洋事件

2013年4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5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8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锁定同寝室林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他人学习成绩的嫉妒。这是大学生中一种普遍的嫉妒形式,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会嫉妒学习好的同学,而且在学习好的同学当中也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

第二,对他人荣誉的嫉妒。这往往发生在学习和表现好的同学中。如有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但是看到专业学习成绩不如自己好的同学,由于综合测评成绩高,而被评为“三好”学生时,心理产生不平衡,就会嫉妒。

第三,对他人容貌衣着的嫉妒。这主要表现在女同学当中。如有的同学精力不是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而放在衣着容貌上,喜欢与别人攀比衣着、长相。看到同寝室同学穿得比自己漂亮,长得比自己好看,于是就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主要特点为对等性,嫉妒总是针对与自己职业、地位、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行为体现较为隐秘;变化性,当嫉妒对象由优势转为劣势时,嫉妒就可能发生改变,如变为幸灾乐祸或怜悯。调适嫉妒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嫉妒

嫉妒心理不仅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而且也给嫉妒者本人带来了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但对嫉妒心理要有全面而辩证的认识。嫉妒虽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容易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危害性行为,但它也有积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嫉妒可能会激发人的上进心,使人奋发图强。例如,学习成绩落后者可能会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但那些理智感强,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同学就能因此积极奋起,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因此,如果我们学会用理智来控制情感,有意识地把嫉妒所激发的行为动力引向积极的方向,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嫉妒心理来提高自己。

2)树立正确的三观

嫉妒心理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受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制约,是偏离了正确轨道的自尊心的膨胀,是畸形自尊发展的结果。只允许自己在别人之上,而不允许他人超过自己,这正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作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深刻地认识到嫉妒心理的后果,才能把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3)转移注意中心(www.daowen.com)

当我们嫉妒他人时,我们的注意中心往往集中在他人的优势和我们的劣势上。他人身上的优势深深地刺激着我们,而我们对自身的优势却视而不见,这正是我们嫉妒产生的原因。如果我们转移视线,把我们的注意中心由他人的优势与我们的劣势上转移到他人的劣势和我们的优势上,那我们就获得了心理上新的平衡,这有助于我们稳定情绪和情感,缓解嫉妒心理。

4)学会豁达开朗

达观对人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不斤斤计较,坦然对待失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待人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会发现,嫉妒正远离你而去。

4.猜疑心理

猜疑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凭主观推测而怀疑他人的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有猜疑心理的人总是觉得别人都在注意他,时刻在挑剔他、议论他,说他坏话,跟他过不去,专门与他作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常会引起不必要的人际冲突。猜疑心重的大学生往往会对人际交往做出悲观的推测,似乎天下人都不可信任,因而顾虑重重,例如:相识的同学擦肩而过却没打招呼,好猜疑者就会陷入不安,“为什么他对我视而不见?肯定是瞧不起我!”猜疑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进交往、增加信任

增进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消除猜疑心理。因为有很多大学生的猜疑往往是因为彼此不了解造成的。只有积极交往,才能在交往中了解他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增加彼此的信任。一旦了解到对方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那么就不太容易产生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也必须以诚相待,坦率地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彼此交流看法,这都有助于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消除猜疑心理。

2)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猜疑心理产生之后,怀疑、不信任、对立等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成了个体的一种心理背景,把一切都带上了这种情绪色彩,结果就觉得“越看越像”,无事实根据地自我证实。在这种情况下,要消除猜疑心理,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理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猜疑心理产生时,就要设法寻找事实根据,以事实来说话。一旦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那么猜疑心理也就不攻自破了。切忌在缺乏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任凭情感肆虐,主观推测,任意演绎。

3)提高自我修养

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的人往往心胸比较狭隘,作茧自缚。因此,应多向心胸开阔、心地坦荡的人学习,提高自我修养,开阔心胸。应该抱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的坦然心态与人交往。别人的议论往往是捕风捉影的,再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呢,假如对此躲躲闪闪,反而使他人疑惑不解。如果能冷静对之,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坦然处之,就不至于猜疑了。

4)增强自信

有的大学生之所以对人抱有对立、戒备、怀疑等心理,往往是因为过分重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易于自卑,但又害怕别人揭伤疤,表现出过度自尊。因而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由敏感而猜疑。觉得别人瞧不起他、与他为难。

5.孤僻封锁心理

孤僻封锁心理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孤身一人,独来独往,却又时常感到寂寞、空虚的心理现象。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都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亲密的朋友,他们疑心较重,对人戒备,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不受他人干扰;自己的东西讨厌别人碰;对他人沟通交流的善意表现出不耐烦;不愿对他人吐露心事;不爱与人主动联系。

孤僻封锁心理的产生与家庭环境、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如在紧张压抑、纠纷多的家庭环境、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孤僻、冷漠、情绪不稳;父母教育严厉、简单粗暴,也易使孩子变得胆怯、畏缩、自卑、孤寂、不信任他人,最终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孤僻封锁心理。孤僻封锁心理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交往中屡遭挫折。有道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遭到交往挫折后,就不愿或拒绝与他人交往。孤僻封锁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孤僻封锁心理的危害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孤僻封锁心理的危害,在主观上要有摆脱孤僻封锁的愿望和信心。孤僻封锁心理使个体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得不到他人的友爱和支持,内心会感到苦闷、压抑、空虚、沮丧,以至消沉、颓废,这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认识到其危害性,有改变的愿望和信心的同时,还要对自己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以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相比,但也不要把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较,以免自卑或自傲,阻碍自己的社会交往。

2)多参加集体活动,勇于与人交往

有孤僻封锁心理的同学不要给自己回避交往寻找各种理由,放任自己,一定要鼓足勇气,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班级郊游等,逐步扩大自己的交往,增进与同学的友谊,从而消除孤独感、战胜封锁孤僻的心理。在交往中要本着多“给予”,少“索取”的心态,这样有助于搞好同学团结,获得友谊,摆脱空虚,愉悦身心,让自己逐渐喜欢上交往。

6.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社会交往中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体验,严重者会表现为社交恐惧症。有社会交往恐惧心理的人与他人交往时感到紧张、害羞、拘谨及尴尬、害怕,外部常常表现为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冒冷汗、身体发抖等。

一般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害怕、担心、甚至恐惧心理,但这并不影响正常交往。社会交往恐惧心理强烈则会妨碍与他人的交往,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由于交往中紧张,使得个体的才能也不能在交往中得到发挥,容易导致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软弱、回避交往等表现。严重的社会交往恐惧心理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交往恐惧心理的产生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气质型的,如抑郁型气质者,生性胆小孤僻,害怕与人交往;有的是由于在交往中受挫,严重受伤,因而一碰到类似的社会交往情况就恐惧,这是挫折性恐惧心理;有的是保护性恐惧心理,是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陷,因而回避交往,特别是害怕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这类人往往比较自卑;还有的是异性恐惧,在与异性交往时浑身不自在,在异性面前紧张、手足无措,不敢与异性接触,甚至目光接触。一般性的恐惧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适。

1)分析原因

由于社会交往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不同,因此在确定调适方式时,首先要分析自己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原因的分析往往为交往恐惧者所忽略,他们很少能正视使自己恐惧的原因,常常感觉自己陷入了不明原因的恐惧,一旦明确了原因,那么就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时,对那些不明原因的恐惧,明确了原因后,就能相应缓解恐惧心理。因为你会发现那些让你恐惧的东西并不具有威胁性的力量,比如说害怕别人嘲笑,担心失礼等,这些并不十分重要,而且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增强自信

对社会交往中恐惧心理的调适,其关键在于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消除自卑。对大学生来说,应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和神仙,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我们没必要要求自己事事得体、处处大方,让所有人满意。在交往中出现失误、遭到别人的拒绝,甚至嘲笑、讥讽等都是正常现象。

3)改善个性

视频:我害怕

尽管我们不须苛求自己,不须对自己求全责备,但对不利于交往的个性品质还是要加以改善。特别是抑郁质者,生性胆小敏感,害怕遭受嘲笑,交往时紧张,而这种表现又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加剧了自己的恐惧。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做些适应性训练,如在交往前先想象自己在交往中该说什么、该如何做,别人会出现哪些反应,该如何应对他人的反应;也可以做些放松训练,如通过肌肉放松达到情绪的放松。

4)积极暗示

在交往当中,如果出现恐惧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谁也不会对我特别注意;或者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种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5)积极社交

有恐惧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回避与他人交往。其实,越是回避,恐惧心理越是不能克服。只有勇于参加交往,积极与他人交往,才能掌握交往技能,获得处理交往中棘手问题的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一旦自己有了娴熟的交往技巧,心里有了底,自然不会恐惧交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