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在心理健康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情绪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也可以治病。不良的情绪既可导致心理疾病,还可导致生理疾病;良好的情绪既可治疗心理疾病,还可治疗生理疾病。早在2 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了各种情绪之间的相克关系,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对调控情绪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情绪与健康实验[4]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这只羊羔总是受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它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www.daowen.com)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情绪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此时容器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正好是0℃),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水蒸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 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著名的心脑血管专家洪昭光经过适量长期研究后,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这个公式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