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随着年龄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出真正的独立性。2)自我认识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独立面对生活压力、独立面对社会竞争都是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结果。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成就动机高,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少,大学校园这种环境与学生之前经历的管理模式有较大区别,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独立能力与情绪调节联系,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自己的特点与规律。

1)自我认识的独立性

事实上自我的产生就意味着主体对客观环境与他人的分离和独立。个体自我评价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评价开始摆脱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对抗倾向;在评价标准上由儿童阶段的成人评价标准变为同龄团体评价标准,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认识;到了第二阶段,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团体的影响,形成了个体独特而鲜明的自我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随着年龄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出真正的独立性。

2)自我认识的矛盾性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时候,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真实客观的“我”,另一个是观察我的主观的“我”,“主体我”与“客观我”的这种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开始,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导致矛盾斗争。这种矛盾一旦激化,将使青年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从而引起情感剧烈波动,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悦纳自我。青年期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也由此而来。对于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

3)自我认识的全面性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使他们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外貌特征、性别差异、性格、气质、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很全面。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www.daowen.com)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进一步丰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对自我内心活动的关注增多,个体出现了许多以往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怨自艾、自负、自卑等。

2)自我体验的不稳定性

青年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不稳定的时期,生理的成熟、家庭关系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生活经历的起伏都会对青年的心理造成波动,所有这些都造成了青年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在自我体验上就是自我体验的不稳定性。既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容易在遭受打击后走向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大学生自己不能加以妥善的自我调节,就很容易走向自我体验的极端化,影响自我的身心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3)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青年期的大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气质、道德等个性品质上。随着自我评价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价值、事业成就等联系在一起,对于自己往往抱有更大的期望,为此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尤其强烈深刻。

3.大学生自我调控的特点

进入青年期后,个体自我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尤其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生活自由度极大增强,随之而来的,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能力增强。独立面对生活压力、独立面对社会竞争都是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结果。

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自我教育强调的是主观我对客观我不断进行教育,促使个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力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目标,并发挥自己的潜能。随着大学生活的到来,大学生逐渐懂得了自我监督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生存、竞争中的艰难,危机感日益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坚定意志,勇于面对现实,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从而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