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不让消费主义洗脑,在物质欲望和攀比上坚决“躺平”
当今世界最大的谜团似乎是: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GDP从2000年的1.21万亿美元,成长为101.6万亿美元,占世界财富比重则从3.6%提升到16.3%。这个国家的财富总值毫无疑问是腾飞了,社会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毫无疑问是巨量扩容了,然而,年轻人却陷入深深的“匮乏感”。那么问题只有可能归于两个原因:一是财富不均衡,穷人依然很多,只是被马云平均了;二是我们的欲望可能被资本和传媒“合谋”抬高了太多。
放眼现实,两个原因都存在。月收入千元以下的人口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是“真穷”,同时,貌似“中产”的阶层正在进行着大量超出其收入水平的消费,这是“假富”。
当透支消费过于容易的时候,那些超出实际收入水平的欲望就很容易得到“即时满足”,然后,用滚雪球的方式长期传导出巨大的财务压力。很多新闻报道描述着这样一类大学生:因为对一款手机心动,于是选择了校园贷,很快陷入清偿压力,有的被迫“下水”了,有的被迫跳楼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有尊严的活法理解为“即时满足消费欲望”,只能说,这个社会病了。针对“穷学生”都有这么多套路,多少有了合法收入的成年人,在看似很容易的贷款以及看似很美好的消费的共同诱惑下,更是纷纷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资料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9T6P2U0541F475.html
王堂堂)
1.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第一,攀比消费。在消费中持有一种不甘落后或争赢好胜的心理动机。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大学生不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出发,而是比照别人的消费喜好和水准进行消费。有的大学生在吃穿娱乐消费方面,生怕被人瞧不起,别人买什么、玩什么、吃什么,自己就跟着买、跟着玩、跟着吃,而且比别人买的质量和价格都高,比别人玩的吃的档次更高,相互攀比,档次越攀越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以超越别人消费水平为荣,以低于别人消费水平为耻的错误的消费荣辱观。
三种消费误区
一是悬空消费,即脱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超常消费。如果消费欲超过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负债累累,既影响人际关系,又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有的甚至以非法手段获取钱财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www.daowen.com)
二是炫耀消费,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适用和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
三是情绪型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和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第二,崇尚名牌。把崇尚名牌的高消费当做实现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手段的心理动机。持这种消费心理的大学生常常通过购买名牌商品来炫耀自己的时尚。能自食其力的人进行高消费无可非议,但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经济来源都是靠父母,用父母的钱追逐名牌、进行高消费显然与自己的经济地位不匹配,也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大学生中的“名牌族”人数比例虽然不占多数,但这是一股潜在的正在不断壮大的潮流,助长了高消费之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感情至上。把高消费作为感情投资手段的心理动机。大学生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联络感情而进行适当消费无可厚非,但不考虑经济条件把生活费都用于同乡聚会、朋友生日、谈恋爱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生活、学习的基本需求,甚至为感情消费债台高筑,实在是消费的一大误区。
2.理性消费的对策
第一,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作为依靠父母供养上学的大学生,应该体谅父母的辛劳,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好,也需要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要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功人士所遵循的道德。
比尔·盖茨这位2016、2017年的世界首富,2021年同年龄人中的世界首富,生活非常俭朴。有一次他开车去见一个朋友,稍微晚了一点,饭店的停车场都停满了,服务生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区。盖茨觉得这样做纯粹是浪费,朋友见状便提出由他支付多出来的停车费,但盖茨还是不同意。他说,我不是缺这些钱,而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把车停在贵宾区,白白多花停车费,至于这多出的停车费是你付还是我付,都改变不了浪费的事实。
第二,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一定要与自己家庭的供养能力和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匹配,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有计划地消费,不要和别人比吃、比娱乐消费,不要为了面子盲目追求高消费。每月的收入首先应满足自己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再考虑娱乐、感情等消费的开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