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角色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扮演着两种角色,他们既是教育信息的受播者,又是反馈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个自我传播过程,即通过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教育信息的受播者,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与接收教育信息,对接收到的教育信息进行译码;另一方面,又是反馈信息的发送者,即反馈信息的传播者,要在接收到教育信息,并对其进行译码和处理之后,发送反馈信息以帮助教育传播者调控教育传播过程。由于学生在教育传播系统中的双重地位,学生就成了教育传播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学生作为知识信息的接收者,通过多种渠道,充分使用各种教育传播媒体,尽可能多地接收教育信息,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也不止于接收知识信息,还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去对接收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将其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作为反馈信息的发送者,其主动性与教育传播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例如,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在讲解之后常常要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是学生输出反馈信息的好时机,不少优秀的学生常常就利用这个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播的教育信息未能充分进行译码的那部分信息内容),得到教师及时的回答会获益匪浅。因此,学生输出反馈信息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7]
学生在教育信息自我传播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人脑对知识信息的加工。人脑是一个信息库,储存着大量的信息资料,当新的信息材料输入人脑信息库时,常常会引起信息库中的信息碰撞或变动,新的信息或独自在信息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或与信息库中原有的信息相融合,或将原有信息排挤出去,取而代之。上述错综复杂的内向交流问题,大部分应归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目前,限于科学发展的水平,还未能彻底揭开大脑吸收新知识的奥秘,因而它仍是一只扑朔迷离的“黑箱”(black box)。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输入、输出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去评估教育信息输入的效果,使“黑箱”成为可预测的“灰箱”。总之,学生只要发挥主体积极性,积极而又善于思考,就必定会提高接收信息的效果。
(二)学生的素质要求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是受播者,学生的素质是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学生自身是一个信息体,来自各条渠道的教育信息作用于学生,首先,学生对这些信息是全部接收,或是部分接收,或是全部不能接收,甚至是抗拒接收?其次,学生是一种“人”的信息体,不仅有接收信息的能力,还应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能否加工处理?加工的程度如何?能否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处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生理、心理、智能结构及思想品德上符合一定的素质要求,[8]有些素质是先天的,但大部分素质是依靠后天去养成的。
1.生理素质
在接收信息方面,学生的感觉器官,如耳朵、眼睛、鼻子等,须发育正常。视觉和听觉器官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人接收到的信息大约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的,如果生理上有些许缺陷,如近视、色盲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信息的接收;如果生理上有严重缺陷,如盲人、聋哑人等,则完全不能按正常人的方式去接收教育信息,盲人只能用听觉和触觉等通道,聋哑人只能用视觉和触觉等通道,去接收盲文、手势语等传送的教育信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所以,感觉器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应保持先天赐予的感觉器官处于良好状态,比如,不要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看书,更不要躺着看书,在声响过大的场合对耳朵应采取防护措施等。
对信息进行传输和加工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先天给予的条件,每个人是有差异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它们的生理结构与智能结构会得到发展,因此,对这些器官既要保护,更要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们所具有的功能。
身体健康是保证各种器官正常进行信息接收与加工的前提,因此,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讲究卫生,保证有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
2.心理素质
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接收与加工过程,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而是人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作为教育传播过程的受播者,应积极地、主动地去接收与加工信息,这就要求学生: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接收与加工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广泛地接收来自各种教育传播渠道的信息;
第三,集中注意力,保证最重要信息的输入与加工;
第四,具备良好的观察与接受事物的能力,充分发挥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五,要有积极思维的习惯,使输入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加工。(www.daowen.com)
3.知识能力素质
施拉姆的经验共享说指出,传播者与受播者互相沟通,要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应具有一定的经验与文化知识水平。
(1)社会经验
学生应多走出家门,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大自然中的人与事物,参与各种社会生产以及科技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是提高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应具备运用传播符号与媒体的知识与能力,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算到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包括网络等现代媒体)的知识与能力;其次,学习任何一门新的课程,都有基础知识的要求,打好扎实的基础,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3)动手能力
不少课程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技巧。
(4)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内外,学生应善于与教师、同学、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交往,敢于展现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善于发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4.思想品德素质
受播者的立场、观点、兴趣爱好、道德品质,影响着其对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记忆,因此,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其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其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国家与集体的利益;
其三,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敢于与不良现象做斗争,遵守校规,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
其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创造与维护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